重组奶牛α、γ干扰素的研制及其抗病毒作用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ze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着牛的健康,影响了我国养牛业的发展和牛肉和奶制品的对外贸易。因此,急需研制出安全、高效、新型的抗病毒和免疫增强剂用于增强牛的抵抗力。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动物机体感染病毒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的蛋白质,是动物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根据干扰素的氨基酸序列、抗原性和细胞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2个型:Ⅰ型干扰素的主要成员为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Ⅱ型干扰素为γ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能,Ⅱ型干扰素抗病毒功能稍弱,但免疫调节功能较强。人类重组干扰素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肿瘤疾病已有几十年的成功历史。近年来,牛干扰素(Bovine interferon,BoIFN)的抗病毒和疫苗佐剂功能也在更多的试验中被发现和证实。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牛α、γ干扰素并研究其抗病毒作用,为我国重组牛干扰素的工程化生产及其在养牛业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应用RT-PCR方法从经刀豆素(ConA)刺激诱导的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中克隆到牛γ干扰素成熟蛋白基因,与Genebank上登录的γ干扰素基因(NM174086)同源性为100%。然后将特异性片段连在PBV载体上进行表达,经SDS-PAGE分析,原核表达产物为16KDa的重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32%,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7mol/L盐酸胍的变性液溶解及0.5mol/L盐酸胍复性液处理,表达产物进行脱盐、凝胶层析纯化,细胞病变抑制法结果表明,重组牛IFN-γ具有较高的干扰素活性,约为6.0×105U/mg。 2.提取经新城疫病毒诱导培养的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奶牛α干扰素成熟蛋白基因,然后将特异性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牛α干扰素成熟蛋白序列,与Genebank上发表的α1干扰素序列同源性为98%。然后将特异性片段连接到含分泌信号肽序列的pichia pastoris表达载体pPICZαA上,将重组质粒经Sac Ⅰ酶切线性化后电转化导入毕赤酵母菌株X-33。转化子经PCR分析鉴定后利用甘油增菌和甲醇诱导,实现了BoIFN-α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分泌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23kDa,比其推导结果(20kDa)略大,推测可能是因为表达产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糖基化。细胞病变抑制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中药复方免疫增强剂,经过大量临床应用,能显著提高哺乳羔羊和雏鸡的成活率,降低发病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由该复方中药提取的复方多糖,经实验证明能显著提高动
进入2012年第四季度,我国大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出现了新一轮较大幅度的上涨。受政策预期影响,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交易活跃,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
杀菌性/通透性增强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 increasing protein,BPI)是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多形核粒细胞内的一种阳离子抗菌蛋白,BPI蛋白能够特异性杀伤革兰氏阴性菌
在中国经济苦苦寻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发现,作为创意产业的广告似乎率先活跃起来,大有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领头羊”的态势。因为,这个行业正在涌现出一系列新的驱动力。一
本研究包括两个试验:试验一,犬附红细胞体病形态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试验二,犬附红细胞体病PCR诊断方法建立与应用。实验一犬附红细胞体形态学研究及血液学指标测定无菌采集附
本试验以育成母鸡为试验动物,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镉,复制鸡亚慢性镉中毒模型。通过对试验鸡的临床表现及卵巢的病理变化、超微结构变化的观察,以及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
在建立系统状态监测数据解释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启发式动态系统状态分析方法;对复杂的监测信息实现了模块化管理,解决了监测参数界限模型的动态变化问题。通过建立系统观测矩阵
介绍了一种基于 80C196 KB单片机并针对正、余弦旋转变压器的轴角-数字转换器,将所测机械轴的机械角度转换为相应的数字量,转换速度快,成本低,精度高,实用性好。 A shaft-to-digital conve
多糖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给近代免疫缺损疾病、肿瘤及艾滋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作为免疫增强剂,低毒、无残留的中药复方多糖的研究开发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社
沙门氏菌(Salmonella)能引起人和动物多种不同临床表现的沙门氏菌病,并为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之一,对医学、兽医和公共卫生均十分重要。与沙门氏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成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