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芪芍复脉汤对下肢缺血大鼠的血清酶学指标、CD34+、缺血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探讨芪芍复脉汤对大鼠下肢缺血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90只SD大鼠左下肢行股动脉结扎、分支剔除术,制作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芪芍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组,每组18只,并设立假手术组18只,假手术组仅作皮肤切开缝合,不结扎股动脉。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芪芍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7.6 g·kg-1、3.8 g·kg-1、1.9 g·kg-1灌胃给药,每天灌胃1次,连续14天;rhG-CSF组给予rhG-CSF皮下注射0.21ml/100g,每日1次,连续5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给药,仅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分别于术后3天、7天、14天,每组大鼠分别取6只,用全自动生化仪对大鼠外周血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进行检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中CD34阳性细胞比例;取术侧内收肌,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观密度值和毛细血管密度(MVD);用HE病理染色法对术测腓肠肌病理改变进行观察,比较各组差异。结果:1.MVD检测结果:术后14天,芪芍复脉汤高、中剂量组MVD值显著高于模型组和低剂量组(P<0.01);芪芍复脉汤高剂量组MVD值显著高于中剂量组(P<0.05)。2.酶学检测结果:术后3天,各组LDH、CK、AST值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术后7天,各组(除假手术组)LDH、CK、AST值均较3天时显著下降,其中高、中剂量组和rhG-CSF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术后14天,各组酶学LDH、CK、AST指标较7天时下降缓慢。3.CD34+阳性细胞比例检测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芪芍复脉汤高剂量组CD34+比例均高于模型组(P<0.01);术后7天和14天,芪芍复脉汤高剂量组CD34+比例明显高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0.01)。术后7天,芪芍复脉汤高、中剂量组及rhG-CSF组CD34+比例较3天时明显上升(P<0.01),术后14天,各组(除假手术组)CD34+比例均下降(P<0.05或P<0.01)。4.VEGF蛋白表达:术后各时间点,芪芍复脉汤高剂量组VEGF观密度值较模型组显著上升(P<0.01)。术后7天,除假手术组外,各组表达均上升;术后14天,除假手术组外,各组表达均降低。5.病理结果:芪芍复脉汤高剂量组肌细胞萎缩程度较轻,中剂量组次之,高剂量组肌纤维间血管数目较模型组显著增多。结论:芪芍复脉汤能够增加缺血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促进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动员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向缺血组织迁移、归巢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增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