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清肠栓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结肠修复作用及组织中IL-6、STAT3、P-STAT3和STAT3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否通过IL-6/STAT3通路而发挥疗效。进一步探讨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方法:
43只野生型129S1小鼠,雄性,体重20g-30g,6-8周龄。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其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模型组(M)、清肠栓组(Q)和5-ASA组(A)。正常组7只,其余组各12只。除正常组自由饮食进水外,其余小鼠均予5%DSS溶液(w/v)自由饮用7天,制备DSS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七天后,开始给予各组小鼠每日灌胃给药治疗7天,根据小鼠胃容量给药(0.2ml/10g)。N组和M组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Q组和A组分别给予清肠栓混悬液、5-ASA混悬液灌胃治疗7天。7天后处死小鼠,收集小鼠结肠组织。造模及给药期间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计算动物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isease active index DAI)。处死后计算小鼠结肠指数、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学损伤(histological index,HI)评分,采用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IL-6、STAT3、P-STAT3的表达。RT-PCR法检测STAT3mRNA的表达。
结果:
1、治疗第7天后,各治疗组的DAI评分与模型组比较都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5-ASA组与清肠栓组的HI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SA组的HI评分显著低于清肠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模型组小鼠结肠指数较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经治疗后,各治疗组小鼠结肠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IL-6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经治疗后,清肠栓组和5-ASA组IL-6的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清肠栓组与5-ASA组比较出现下降趋势(P>0.05);
5、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P-STAT3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经治疗后,清肠栓组和5-ASA组的P-STAT3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清肠栓组与5-ASA组比较出现下降趋势(P>0.05);
6、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STAT3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的STAT3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没有明显变化(P>0.05);
7、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STAT3mRNA表达显著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STAT3mRNA表达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采用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造模方法,给予小鼠5%DSS7天后可成功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这一模型与人类UC最为相似,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IL-6、STAT3、P-STAT3在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炎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立法的清肠栓能够明显促使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一般情况的改善及结肠组织的修复,进一步说明清肠栓是治疗UC的有效药物,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是其有效方法;
3、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的清肠栓可能通过调节IL-6、P-STAT3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IL-6/STAT3通路可能是清肠栓治疗UC的作用靶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