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东部的四明山,是由典型地壳弯曲变形抬升形成的呈东西向狭长形分布的断块山地。这是一座面积仅为2500km~2,最高处海拔约为1010m的褶皱山地。四明山北临慈溪市、靠近姚江平原,南接嵊州市、奉化市,东临、宁波市镇海区和鄞州区,西连上虞丘陵。2006年四明山地区被发现了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夷平面,后来该古夷平面被认为是中国东部沿海最宽阔的低海拔夷平面,并将其被命名为“四明山面”。夷平面的发现极大地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大量学者对四明山展开研究,当地政府还将四明山开发为四明山省级地质公园,成为当地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四明山是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新构造差异性升降的一个典型地区。前人对四明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调查、经济建设研究和历史文化的追溯以及四明山夷平面的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目前有关四明山地区新构造活动研究和近期地表形变和隆升速率的研究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InSA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可监测地表微小形变的对地观测技术,精度可达毫米级,其具有监测大范围区域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不间断监测。InSAR技术的出现为地表形变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其近期的隆升沉降空间差异性作初步分析,以期对四明山地区近期的构造隆升及地表形变空间差异性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采用从2016年5月15日至2018年4月23日每间隔一月一景下载的“哨兵一号”(Sentinel-1A)雷达卫星影像数据共计22幅,该影像重访周期为12天。影像来源于欧空局网站哨兵科学数据中心(Sentinels Scientific Data Hub)。并辅以Google earth高清影像资料和ASTER GDEM数据,运用D-InSAR技术以及改进后的小基线集技术(SBAS-InSAR)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域的差分干涉图和时间序列上的形变值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讨论;进一步对比了D-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获取的四明山地表形变结果的差异。分析了SBAS-InSAR地理编码下不同精度阈值对处理结果的影响,发现设置不同的精度阈值导致的处理结果有明显的差别,通常设置越高的精度阈值,得到的结果值就越少。本文在获取的四明山地表形变速率结果图中选取了4个形变较为明显的区域,针对区域里的像元点作形变时间序列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形变时间序列曲线整体波动起伏较大,且形变量与季节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获取了四明山夷平面分布地区的地表形变空间分布状况,并选取7个典型夷平面分布区域进行地表形变空间分布格局的探讨:隆升主要集中在四明山中部白玉坪-四明山镇附近和南岚镇附近,平均隆升速率在10mm/a左右;大洋山、大岚、罗成山区域表现为轻微隆升,隆升速率为2-4mm/a;上王岗区域表现为地表沉降,沉降速率约为5mm/a。结合自然因素(地质构造、断裂带、岩性和气候)和人类活动因素等对四明山新构造差异性隆升造成的地表形变空间分布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四明山发生隆升的区域可能更多地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地质构造断裂带的影响,而发生沉降的区域主要与人类活动因素相关,具体还需进一步分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