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磁共振造影在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随访中的价值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8211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一类分类不明确的未定型肠炎,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青少年及儿童炎症性肠病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影像学检查是IBD诊断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小肠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MRE)因其具有安全、无创、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对20例临床疑诊或确诊IBD患儿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儿童炎症性肠病MRE特点,评估MRE与结肠镜的一致性,探讨MRE在儿童IBD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我院小儿消化内科,临床疑诊或确诊IBD,同时行MRE和结肠镜检查的患儿,记录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生化及物理检查指标,评定IBD活动指数,将MRE结果与临床表现、内窥镜结果、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小肠磁共振成像特点,评价其在儿童IBD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结果:  20例临床疑诊或确诊IBD患儿,其中CD12例,UC4例,未定型肠病1例,排除炎症性肠病3例;男13例,女7例。MRE可见肠壁增厚、异常强化、淋巴结肿大、瘘管等,CD组患儿病变部位以回盲部、末段回肠为主;UC组患儿病变部位以结肠为主;未定型肠病患儿病变部位部位为结肠、直肠。3例排除IBD患儿其中2例病变部位位于回盲部,1例MRE未见确切病变。17例确诊IBD患儿结肠镜表现:粘膜充血水肿、黏膜溃疡、鹅卵石样、息肉样改变等,病理均提示炎症改变。结肠镜病变部位可在MRE上体现,此外,MRE可见瘘管、脓肿等并发症改变。17例确诊IBD患儿的MRE诊断结果与肠镜、病理相符。其中3例CD患儿治疗后进行随诊复查,对比治疗前后MRE及结肠镜改变,发现患儿MRE与结肠镜表现基本一致。  结论:  1.IBD患儿的MRE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及异常强化,CD患儿还可见瘘道等肠腔外并发症。  2.CD病变部位以回盲部、回肠末端为主,也可见于直肠、结肠;UC病变部位以结肠为主,也可见回盲部。  3.IBD患儿MRE与结肠镜改变一致,同时也能提示黏膜下层及并发症等病变,对疾病评估更全面。  4.治疗后患儿MRE与内镜检查结果一致,MRE可作为IBD患儿随访的重要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护士工作的主要压力源及共情能力,并明确护士工作压力与共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帮助护理管理者及护士本人正确认识工作压力和共情能力,设法降低工作压力,提高共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