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一股媚俗之风席卷了文学圣坛。而史铁生却是文坛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是当代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在风华正茂的岁月遭遇了残疾的厄运,正是这种经历使得他对苦难、残缺、死亡有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他的写作和他的生命同构在了一起,他书写苦难、探究死亡,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也许是因为史铁生在遭受厄运之初曾经深深地祈求过死亡,所以“死亡”主题始终充当着他小说的一个母题,他的作品中处处充斥着强烈的死亡意识,但是随着他思考的深入,他对生死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思考都被他带进了他所创作的小说之中。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就他对死亡思考的流变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分析,在青少年时期,死亡只是给他一种朦胧、未知的印象。直到他遭遇到残疾厄运之后,死亡似乎成了他唯一的解脱方式和最好的归宿。理性的思考之后,他将对死亡的渴望转投到对生的关注上,并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生命过程论”哲学。随着思考的深入,他意识到个体的肉身虽亡,但是心魂却可以借助于人类永恒的生命延续下去,从而超越了个体的死亡。第二章对其死亡观形成的渊源作系统详细的阐述,首先从性格、气质上来看,史铁生沉静而善于思索,并且具有公认的哲学家气质,他能够耐心地思索生死,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其次,他坎坷的人生经历直接地将他推向生死边缘,而爱和写作拯救了他,为他最终堪破生死提供了精神支持。在此过程中,基督教的原罪说,存在主义领域中“西绪福斯”的反抗精神和“过程”论,以及佛教的生死轮回说都启迪过他,使他最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死亡观。第三章专门归纳他小说中“死亡”主题在不同阶段呈现的特点,随着史铁生死亡观念的转变,他笔下小说中的死亡叙述从“魅惑性”到后面的“审美性”,发生着质的转变。在较早时期的作品中,死亡呈现着一种魅惑性,是他笔下残疾人士的最好归宿。当他深入思考之后,他笔下的残疾人士不再纠结于死亡,而是在与生命的抗争中获得了另一种人生。到了稍晚一点的作品,他笔下的死亡叙述描写得宁静优美,有一种审美性和神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