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Lepidoptera:Noctuidae)是重要的迁飞性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农牧区常暴发为害,然而其迁飞规律还不明确。迁飞是昆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复杂多变生境的一种适应行为,也是害虫局部暴发成灾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高空测报灯诱集、卵巢解剖、昆虫雷达、花粉判别等方法和技术,对旋幽夜蛾跨海迁飞的种群动态、卵巢发育特点、高空行为以及携带的花粉种类进行了研究,以期明确旋幽夜蛾的迁飞规律,为旋幽夜蛾的监测预警及异地治理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旋幽夜蛾的跨海迁飞规律研究表明,旋幽夜蛾最早首现日为4月7日,最晚结束日为10月17日,最短迁飞期为112天,最长迁飞期为181天,平均迁飞期为150.42±5.48天。夏季旋幽夜蛾的诱集量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少。2010、2011和2013年5-9月跨海迁飞旋幽夜蛾雌虫多于雄虫,且卵巢发育和交配状态在不同月份间存在差异。5-6月诱集的旋幽夜蛾雌蛾的平均交配率与卵巢发育级别均显著高于8-9月,因此5、6月份迁飞旋幽夜蛾可能来自距长岛较远的南部地区。8-9月份,迁飞旋幽夜蛾交配率与卵巢发育水平均较低,说明8、9月份迁飞旋幽夜蛾可能来自距监测地较近的北部地区。对旋幽夜蛾跨海迁飞行为参数的研究表明,迁飞旋幽夜蛾飞行高度主要集中在100-550 m高空,最大体积密度常出现在逆温较为明显的高度,且均为单层分布,温度影响虫群的垂直分布。旋幽夜蛾的位移方向与定向方位均非随机,而是具有一定的共同方向性,说明旋幽夜蛾在远距离迁飞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共定向行为。在迁飞过程中,旋幽夜蛾的头部指向与风向存在一定夹角,当风向不利于虫群定向飞行时,旋幽夜蛾能通过调整头部指来校正位移方向。对跨海迁飞旋幽夜蛾携带花粉的研究表明,迁飞旋幽夜蛾共携带花粉31种。2015年5月份,旋幽夜蛾携带花粉4种,其中白饭树花粉比例为25.00%,白饭树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及西南各省区,说明该期的虫源地可能是华东、华南及西南等地区;6月份,旋幽夜蛾主要携带板栗/欧洲板栗花粉,板栗/欧洲板栗主要分布在华北南部区域,说明此时期迁飞的旋幽夜蛾可能来自华北南部地区。2016年8月,旋幽夜蛾携带荠苨花粉,荠苨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等区域,说明此期部分迁飞旋幽夜蛾可能来自华北或东北地区。综上所述,旋幽夜蛾的跨海迁飞行为是常发的生态学现象,迁飞期长达181天,夏秋季节为主要的迁飞季节。迁飞高度主要集中在100-550 m高空,有显著的共定向行为,载风飞行途中具有主动识别方向的能力。旋幽夜蛾携带花粉情况表明,5、6月份旋幽夜蛾来自距离长岛较远的华北南部、长江流域及以南区域,8月份旋幽夜蛾可能来自距离长岛较近的东北区域。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渤海湾上空不同季节迁飞旋幽夜蛾的迁飞规律、空中飞行参数以及生殖特点,同时,采用花粉判别技术分析了其过境地或虫源地。本研究为旋幽夜蛾的监测预警及异地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旋幽夜蛾的有效治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