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中国”这一概念源于费孝通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费先生认为将这一概念作为认识乡土社会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因为农耕文明的特性,中华文明发源于乡土,与土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由血缘和地缘相互作用的、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的亲密的共同体,有着与农业文明相对应的地域风貌、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传统。这个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特具的体系,支配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以不可阻挡的加速度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与变革,现代化的进程帮助人们推翻陈旧的糟粕,带来平等、自由和便利的生活方式与信念,但是与此相对,在社会转型之时,传统的规范失去了惯性,乡土社会的传统生活形式正在加速瓦解,一些美好的信念和灿烂的传统也在渐渐模糊不清,认同的分散、民族凝聚力的下降成为整个中国社会逐渐凸显的两个文化与社会问题。古老而沧桑的中华文明在这种加速度的变革之中,面临着认同危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国人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乡愁情结为切入点,广泛展示乡土社会的民风民俗与文化传统。虽然处在时代的变革中,乡土社会仍然保存着大量的物质与精神的传统文化遗存,其中尤以家礼文化为核心。文艺作品提供记忆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家族血脉情感和故乡风土眷恋所镌刻着的乡愁就存在于《记住乡愁》中种种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中。从乡土中国的文化记忆中探寻在现代化面前传统的立足之地,是帮助建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展示乡土社会风貌与历史的《记住乡愁》为研究文本,选取文化记忆为切入点,梳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传统与文化核心。分析《记住乡愁》在选材和表达方面的特色和优点,解读其叙事艺术与视听艺术的表达。探寻有关乡愁和家礼文化的物质遗存、礼仪传统、民风民俗与价值观念,从乡土社会历史的和现代的故事中提炼出有关文化传统的核心意义,解读它的文化传播价值,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