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禁忌推宕着童年,又催熟童年。儿童,从出生的那刻起,就戴着禁忌的脚链一步一步走向一个社会人。本研究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借助爱德华·索亚社会—空间—历史三维分析的视角,即第三空间来考察童年空间禁忌,探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不同社会空间结构下童年空间禁忌的变迁,揭示空间禁忌发生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并尝试探讨儿童社会空间的状况,力图寻求儿童属于哪里。论文由四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对童年空间禁忌的概述。从爱德华·索亚社会—空间—历史三维分析的视角探讨童年空间禁忌,在童年空间禁忌的探究中,实际上交织着实在与隐喻、具体与抽象、真实与想象的思考路径。童年空间禁忌就其本质来说是童年空间规训的方式之一。正是通过各种空间上的禁忌,使得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限度、习得社会规则,进而走向规训的个体。第二部分:描述传统社会的空间秩序及其童年空间禁忌、现代社会的空间秩序及其童年空间禁忌。前者以乡土社会为代表,后者以城市社会为代表。在乡土社会中,身体禁忌占主导、物理空间禁忌相对较少并表现出鲜明的等级性。在城市社会中,具体描述了家庭、幼儿园与学校、其他公共空间的童年空间禁忌。第三部分:描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童年空间禁忌的变迁,探讨发生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童年空间禁忌的变迁呈现出以下趋势:性别差异减弱、从等级差异到阶层差异、从礼教身体到制度身体、公共空间禁忌增多、时间与空间相联合的禁忌增多、儿童进入生产空间的禁忌增多。童年空间禁忌发生变迁的原因根植于现代性生成的过程中,而现代性的生成又是由时空重组推动的。第四部分:描述了儿童进行社会空间的拓殖和反抗方式。在家庭中,儿童采用离家出走、门的抗争等行为策略;在幼儿园和学校中,儿童采用表面顺从、迂回战术、直接对抗等策略来进行空间的拓殖和反抗;在公共空间中,儿童多采用延长回家的路程,直接突破禁忌等行为策略。此外,电子媒介在客观上拓展了儿童的社会空间。追问“儿童属于哪里”,寻找儿童的“飞地”,也许没有答案,也许并不存在这样的“飞地”,然而追问、寻找的意义就在追问、寻找的过程中。正是在追问、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更多的问题,发现儿童的现实处境,并坚定我们继续为儿童走下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