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观察针刺(三阴交、后三里)、(肾俞、后三里)、(大椎、后三里)穴位组合,对大负荷运动后的雄性SD大鼠,骨骼肌内CK、LDH、Ca2+-ATPase活性和PAS含量在恢复时期的变化,探讨针刺不同穴位组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揭示针刺不同穴位组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恢复时期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同时筛选出治疗运动性疲劳效果更好的穴位组合。方法:实验对象为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5组,安静对组10只、运动对照组15只与运动针刺组45只。其中,运动针刺组又分为3个亚组,即(三阴交、后三里)针刺组(运动加针刺1组)、(肾俞、后三里)针刺组(运动加针刺2组)和(大椎、后三里)针刺组(运动加针刺3组),每个亚组各15只。运动对照组和运动针灸组采用大负荷游泳训练(时间2周)建立运动性疲劳实验动物模型。运动针灸组每次训练结束捞出水面干燥休息15分钟后,立即把其以俯卧姿势固定在大鼠台上进行针灸治疗,其中针灸的用针为无菌针灸针,(由江苏吴江市神力医疗卫生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治疗时间为1min,其中肾俞、大锥只针刺不留针,三阴交和各组后三里留针1min。为了让所有训练的大鼠所受的刺激条件一致,从而尽量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运动对照组也要被固定在大鼠台上,固定的时间同运动针灸组的针灸治疗时间。在末次训练结束且针灸治疗后,立即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样。最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骨骼肌CK、LDH、Ca2+-ATPase活性和PAS含量。结果:(1)针灸治疗对大负荷游泳力竭训练大鼠骨骼肌肌酸激酶(CK)的活性影响较大,运动对照组较安静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运动加针刺1组和运动加针刺2组与运动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而运动针刺3组较运动对照组也有降低的趋势(P>0.05);运动针刺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组均数表现为1<2<3。(2)针灸治疗对大负荷游泳力竭训练大鼠骨骼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影响较大,运动对照组较安静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运动加针刺1和运动加针刺2两组与运动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运动加针刺3组较运动对照组也有降低的趋势(P>0.05);运动针刺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组均数表现为2<1<3。(3)针灸治疗对大负荷游泳力竭训练大鼠骨骼肌Ca2+-ATPase活性影响较大,运动对照组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P<0.05);运动针刺组和运动对照组相比均升高,其中运动加针刺3组极著升高(P<0.01),而运动加针刺1和运动加针刺2两组升高均不显著(P>0.05);运动针刺组三组之间相比,1和2差异不显著(P>0.05),1和3、2和3均差异显著(P<0.05),其均数表现为3>2>1。(4)针灸治疗对大负荷游泳力竭训练大鼠骨骼肌内糖原(PAS)含量的影响较大,运动对照组低于安静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加针刺1组和运动加针刺2组皆极著高于运动对照组(P<0.01),运动加针刺3组与运动对照组相比也有升高的趋势,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个运动针刺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数表现为2>1>3。结论:(1)针刺(三阴交、后三里)和(肾俞、后三里)穴位使大负荷运动后大鼠骨骼肌CK、LDH活性显著降低,说明此两种治疗能减轻大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的损伤,对骨骼肌有保护作用;其中对于CK而言,(三阴交、后三里)穴位优于(肾俞、后三里)穴位,对于LDH,(肾俞、后三里)却优于(三阴交、后三里);而针刺(大椎、后三里)穴位对上述两个指标而言,治疗效果均不明显。(2)针刺(大椎、后三里)穴位使大负荷运动后大鼠骨骼肌Ca2+-ATPase活性极显著升高,说明此治疗使大负荷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细胞膜对Ca2+的转运能力加强,减少了肌细胞内Ca2+的堆积,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而针刺(三阴交、后三里)和(肾俞、后三里)穴位效果不明显。(3)针刺(三阴交、后三里)和(肾俞、后三里)穴位能提高大负荷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糖原(PAS)水平,保证大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的糖供应,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在三个穴位组合中,(肾俞、后三里)效果最好,(三阴交、后三里)次之,而(大椎、后三里)效果不明显。(4)针刺(三阴交、后三里)、(肾俞、后三里)和(大椎、后三里)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大负荷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的恢复,改善机体的疲劳状态;三个穴位组合中,(肾俞、后三里)效果最好,(三阴交、后三里)次之,(大椎、后三里)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