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广西产的大叶兔尾草[UrariaLegopodioides(Linn.)Desv.evDc],对其中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以期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对相关化学结构的光谱进行解析;对其中的总黄酮活性部位和单体当药黄酮进行了体外细胞培养的抗HBV作用的初步研究。
方法:①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大叶兔尾草(7kg)用95%和50%乙醇渗漉提取。将乙醇浸膏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脂、正丁醇,95%醇萃取。采用硅胶柱色谱、C18反向柱色谱、SephadexLH20色谱等分离技术从大叶兔尾草的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分得六个结晶。所得化合物利用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进行结构测定;②在药理研究方面,采用HBV-DNA克隆转染人肝癌细胞的2.2.1.5细胞,通过MTT比色分析法测定TF和SWE药液对2.2.1.5细胞的毒性,观察其在无毒浓度下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
结果:从大叶兔尾草的全草中共分出6个化合物,分别为:硬脂酸、三十碳脂肪醇、β-谷甾醇、胡萝卜苷、当药黄酮、兔尾草酮。其中兔尾草酮为一新的化合物。TF药液对2.2.1.5细胞的TC50为3020μg/ml,TC0为940μg/ml,无毒浓度下(940-59μg/ml)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SWE药液对2.2.1.5细胞的TC50为848μg/ml,TC0为125μg/ml。无毒浓度下(125-7.8μg/ml)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
结论:本课题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出硬脂酸、β-谷甾醇、胡萝卜苷、当药黄酮、兔尾草酮五个化合物,其中兔尾草酮为发现的新的化合物。首次采用体外抗病毒模型观察兔尾草的抗病毒作用,兔尾草对2.2.1.5细胞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首次初步确定兔尾草中抗HBV作用的单体化合物为当药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