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多因子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SLE的发病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采用单纯病例研究(case-only study)和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应用DNA体外扩增一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探讨了环境和遗传因素与SLE的关系及其与SLE的交互作用。结果如下: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环境危险因素研究
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冻疮、居住环境潮湿、光照后敏感和麻疹与SLE有关,其OR值及95%CI分别为5.80(3.26-10.31),5.43(2.02-14.58),5.90(3.20-10.91)和11.87(1.48-95.01)。
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亦提示,冻疮、居住环境潮湿、光照后敏感和麻疹是SLE的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8.35(3.90-17.87)、8.25(2.49-27.28)、4.52(1.93-10.58)和25.77(1.98-335.31)。
3.对女性研究对象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冻疮、居住环境潮湿、光照后敏感和麻疹也是女性发生SLE的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8.78(3.95-19.55)、9.90(2.73-35.89)、4.58(1.89-11.08)和21.57(1.66-280.16)。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研究
(一)、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1.CTLA4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分析显示,对于-1722T>C位点,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频率有显著性差异(X<2>=18.24,P=0.000)。以T/T基因型为参照,具有C/T和C/C基因型者,其SLE发病风险降低,OR值分别为0.52(95%CI:0.33-0.81)、0.25(95%CI:0.13-0.49);病例组和对照组-1722T等位基因和-1722C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X<2>=19.16,P=0.000),病例组-1722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69.5%vs 53.8%)。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CTLA4基因-318C>T位点和49A>G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2.CD19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分析显示,对于Ivs14-30C>T位点,病例组和对照组C/C、C/T和T/T基因型频率有显著性差异(X<2>=7.36,P=0.025)。以C/C基因型为参照,具有C/T基因型者,其SLE发病风险降低,OR为0.53(95%CI:0.31-0.91),但其Ivs14-30C等位基因和Ivs14-30T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无显著性差异。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705G>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3.IL10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分析显示,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597C>A位点和-1082G>A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二)、基因与环境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CTLA4基因和环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冻疮史、居住环境潮湿、有光敏感史和麻疹史使发生SLE危险性增高:而CTIA4基因-1722T>C位点C/T基因型、C/C基因型是SLE的保护基因型。
2.CD19基因和环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冻疮史、居住环境潮湿、有光敏感史和麻疹史是SLE发病的危险因素。Ivs14-30C>T位点C/T基因型不再是SLE的保护基因型。
3.IL10基因和环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冻疮史、居住环境潮湿、有光敏感史和麻疹史是SLE发病的危险因素。
三、基因单倍型分析
(一)、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检验应用Arlequin2.0软件计算CTLA4基因-1722T>C、-318C>T、49A>G位点两两配对连锁不平衡参数,并进行假设检验,结果显示CTLA4基因3个多态位点之间呈连锁不平衡;IL10基因-597C>A和-1082G>A多态位点之间亦呈连锁不平衡;CD19基因Iv14-30C>T位点和705G>T位点未发现连锁不平衡现象。
(二)、单倍型与SLE的关联分析应用PHASE2.1软件估计了多态位点组成的单倍型频率。结果显示,CTLA4基因-1722T>C、-318C>T、49A>G组成的单倍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CTLA4基因各单倍型与SLE的关联分析显示,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具有T-C-G单倍型者SLE发病危险增高(OR=1.70,95%CI:1.26-2.30),而具有C-C-G、C-C-A单倍型者SLE发病风险降低,OR及95%CI分别为0.51(0.33-0.79)和0.66(0.46-0.94)。由CD19基因Ivs14-30C>T和705G>T多态位点组成的单倍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26);CD19基因单倍型与SLE的关联分析显示,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具有C-G、C-T、T-G和T-T单倍型者,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由IL10基因-597C>A和-1082G>A多态位点组成的单倍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74)。IL10基因单倍型与SLE的关联分析显示,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具有C-G、C-A、A-G和A-A单倍型者,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
四、基因与环境因素在SLE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1.对病例组进行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TLA4基因-1722T>C位点基因和紫外线,-318C>T位点基因和麻疹,CD19基因Ivs14-30C>T位点基因和药敏、有害物,?05G>T位点基因和带状疱疹,IL10基因-1082G>A位点基因和麻疹分别存在交互作用。
2.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纯病例研究分析显示,CD19基因705G>T位点T/G+T/T基因型与带状疱疹,Ivs14-30C>T 位点C/T+T/T基因型与药敏史,Ivs14-30C>T。位点C/T+T/T基因型与有害物接触史,CTLA4基因-1722T>C位点T/T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有相乘交互作用。叉生分析显示上述各交互作用的归因分值分别为0.06,0.07,0.04和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