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中国西部两省、市农村地区0~17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状,并分析忽视影响因素,为制定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对象选择:(1)0~6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状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陕西省的3个市和重庆市的3个区抽取调查对象1488名,其中农村留守儿童862名,非留守儿童626名。(2)6~17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状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陕西省的3个市和重庆市的4个区(县)抽取调查对象4131名,其中农村留守儿童2145名,非留守儿童1986名。2.调查方法:(1)0~6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状调查:采用“中国农村儿童忽视评价常模”中制定的量表和评价方法,0~2岁儿童和3~6岁儿童分别填写“中国农村0~2岁儿童忽视状况问卷”和“中国农村3~6岁儿童忽视状况问卷”,问卷均由儿童家长(监护人)在专业调查员的指导下填写。(2)6~17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状调查:采用“中国农村中、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研制及被忽视因素研究”总课题组制定的调查问卷,各年龄阶段学生(6~8、9~11、12~17)分别填写不同的问卷。问卷采用现场自填法,6~8岁组儿童由其直接监护人负责填写问卷,9~17岁组调查问卷由学生本人现场填写。3.忽视的评价方法:按照国际公认的忽视分类,各种量表均包括身体、情感、医疗、教育、安全、社会等6个忽视层面的内容[1]。分别计算各个层面及总层面的分值,儿童在某一层面的得分值超过了该层面的界值(p90),说明在该层面受到了忽视,分值越高忽视程度越重。所调查儿童在6个层面中的任何一个受到了忽视,就认为该儿童受到了忽视。在忽视分值和忽视人数基础上计算忽视率,忽视率=受到忽视的儿童数/被测儿童数×100%,表示儿童受忽视的频度(最高值为100%),忽视度=测得儿童忽视分值/忽视满分值×100,表示儿童收到忽视的强度(最高值为100)[2]。结果:1.0~6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状调查:(1)留守儿童总体忽视度、忽视率(49.29±6.53、37.24%)均高于非留守儿童(47.00±6.35、2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76、χ2=30.30,p<0.001);根据年龄分组后,0~2岁留守儿童忽视度为48.59±6.33,非留守儿童忽视度为45.77±5.94;3~6岁留守儿童忽视度为49.86±6.64,非留守儿童忽视度为48.13±6.51,两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忽视度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95、﹣3.64,p<0.001)。0~2岁组留守儿童忽视率为39.33%,非留守儿童忽视率为18.54%;3~6岁组留守儿童忽视率为35.52%,非留守儿童忽视率为28.70%,两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忽视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85、4.05,p<0.05)。(2)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忽视度和忽视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u=0.92、χ2=0.12,p>0.05);重庆市留守儿童忽视度高于陕西省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50,p<0.001),两者忽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p>0.05);独生与非独生留守儿童忽视度、忽视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u=1.23、χ2=0.26,p>0.05);不同家庭类型留守儿童忽视度、忽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χ2=8.16,p<0.05)。(3)留守儿童忽视影响因素:相对于核心家庭而言,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儿童受忽视风险较高,or值分别为4.35、3.32。非留守儿童忽视影响因素:相对于0~2岁儿童而言,3~6岁儿童受忽视风险较高,or值为1.97;相对于核心家庭而言,三代同堂儿童受忽视风险较低,or值为0.65。2.6~17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状调查:(1)留守儿童总体忽视度、忽视率(51.41±9.51、61.65%)均高于非留守儿童(48.56±9.61、4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08、χ2=55.79,p<0.001);根据年龄分组后,6~8岁留守儿童忽视度为48.82±9.23,非留守儿童忽视度为45.72±7.93;9~11岁留守儿童总忽视度为50.96±10.36,非留守儿童忽视度为45.65±11.05;12~17岁留守儿童总忽视度为52.51±9.04,非留守儿童忽视度为51.03±9.03,三个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忽视度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38、5.76、3.34,p<0.01)。6~8岁留守儿童忽视率为55.99%,非留守儿童忽视率为36.56%;9~11岁留守儿童总忽视率为67.31%,非留守儿童忽视率为51.85%;12~17岁留守儿童总忽视率为60.64%,非留守儿童忽视率为53.57%,三个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忽视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1、20.86、9.96,p<0.01)。(2)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忽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u=0.88,p>0.05),忽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p<0.05);不同地区留守儿童忽视度和忽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9、χ2=57.13,p<0.001);不同民族留守儿童忽视度和忽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47、χ2=21.02,p<0.01);非独生留守儿童忽视率、忽视度均高于独生留守儿童(u=﹣2.03、χ2=5.02,p<0.05);不同家庭类型留守儿童忽视度、忽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3、χ2=21.94,p<0.001)。(3)留守儿童忽视影响因素:相对于男童、近1年父母收入减少、核心家庭而言,女童、近1年父母收入不减少、三代同堂及单亲家庭儿童忽视风险较低,or分别为0.66﹑0.71﹑0.72﹑0.43,p值均<0.05;相对于汉族、独生、在家有单间而言,其他民族、非独生、在家无单间的儿童忽视风险较高,or分别为1.83﹑1.36、1.44,p值均<0.05;相对于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或没上学而言,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以上儿童忽视风险较低,or分别为0.65、0.48、0.23,p值均<0.05;相对于孩子与父母、父母之间关系好而言,孩子与父母、父母之间关系一般及不好的儿童忽视风险较高,or值为1.63~3.66,p值均<0.05。非留守儿童忽视影响因素:相对于近1年父母工作变动﹑近一年父母收入减少而言,近1年父母工作不变动、近1年父母收入不减少的儿童忽视风险较低,or分别为0.71、0.74,p值均<0.05;相对于汉族、独生、核心家庭而言,其他民族、非独生、再婚家庭儿童忽视风险较高,or分别为1.47、1.48、3.78;相对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或没上学而言,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或中专儿童忽视风险较低,OR分别为0.68、0.51;相对孩子与父母、父母之间关系好而言,孩子与父母、父母之间关系一般及不好儿童忽视风险较高,OR值为1.55~8.05。结论:1.中国西部两省(市)农村0~6岁留守儿童受忽视情况较严重,忽视度及忽视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留守儿童间忽视度和忽视率没有差异,不同地区及家庭类型留守儿童忽视度、忽视率均有差异;年龄为影响非留守儿童是否受忽视,家庭类型为影响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是否受忽视的重要因素。2.中国西部两省(市)农村6~17岁留守儿童忽视度和忽视率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也高于同龄的全国农村儿童,其忽视状况不容乐观;不同性别留守儿童间的忽视度没有差异,忽视率有差异,不同地区、民族及家庭类型留守儿童忽视度、忽视率均有差异;影响留守儿童是否受忽视因素有:性别、民族、是否独生、父亲文化程度、在家是否有单间、家庭类型、近一年父母收入是否减少、孩子与父母关系、父母之间关心;影响非留守儿童是否受忽视因素有:民族、是否独生、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在家是否有单间、近一年父母工作是否变动、近一年父母收入是否减少、孩子与父母关系、父母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