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三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CA-001家系、CA-002家系、CA-003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发病机制,寻找致病基因及其突变,明确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1.对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包括询问病史、视力、裂隙灯、直接眼底镜),排除其他疾患,确定临床表型。2.利用连锁分析进行排除定位提取三个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选取分布在晶体蛋白基因CRYAA、CRYAB、CRYBB1、CRYBB2、CRYBA1、CRYGC、CRYGD;缝隙连接蛋白基因GJA3(CX46)GJA8(CX50);膜蛋白基因MIP;在眼前节发育中起调节作用的基因PITX3、MAF、HSF4;编码串珠状纤维结构蛋白-2基因BFSP2上下2厘摩范围内的微卫星标记物,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微卫星标记物,并利用ABI3130-avant全自动遗传分析仪读取微卫星标记物的等位基因片段大小,用ABI Prism GeneScanSoftware 3.7软件进行分子量内标的检测和扩增片段大小分析。使用ABI PrismGenotyper Software 3.7软件系统读取等位基因片段大小,进行基因分型。利用MILINK软件,采用两点法,计算最大优势对数(LOD Score)值,进行排除定位,确定候选基因。3.基因序列分析据连锁分析结果,确定候选基因。用ABI3130-avant全自动遗传分析仪,对CA-001家系进行CRYAB、CRYGC、CRYGD基因测序,对CA-002家系进行CRYBB2基因测序,对CA-003家系进行CRYAB基因测序,以确定家系致病基因。结果:1.CA-001家系家系表型为特殊的珊瑚状白内障。连锁分析结果显示当θ=0.00时,在D2S325得到最高LOD值为1.51,当θ=0.00时,在D11S925得到LOD值1.20,支持其与该家系先天性白内障疾病相关候选基因有连锁关系;CRYGC/D定位于2q33-q35,CRYAB定位于11q22-q22.3。CRYGD、CRYGC、CRYAB基因可能为该先天性白内障疾病相关候选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患者CRYGD基因第二外显子第70位碱基由C突变为A,导致第23位的脯氨酸变成了苏氨酸(P23T),且这一错意突变与疾病表型完全共分离。对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成员直接测序筛查CRYGC基因、CRYAB基因,编码区未发现突变。2.CA-002家系家系表型为多态型,双眼晶状体皮质不均匀混浊,呈白色,2名患者伴眼球水平震颤。连锁分析结果显示当θ=0.00时,在D22S315得到最高LOD值为1.20。CRYBB2位于22q11.2,连锁分析支持CRYBB2基因为该先天性白内障疾病相关候选基因。对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成员直接测序筛查CRYBB2基因,编码区未发现突变。3.CA-003家系家系表型为多态型,双眼晶状体皮质不均匀混浊或核混浊,呈白色,伴有小角膜和内斜。连锁分析结果显示当θ=0.00时,在D3S1569得到最高LOD值为0.96,当θ=0.00时,在D1S2842、D11S898、D21S266、22S539均得到LOD值0.60。其余LOD值为负值或0。对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成员直接测序筛查CRYAB基因,编码区未发现突变。结论:1.CA-001家系、CA-002家系、CA-003家系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2.CA-001家系的致病基因为CRYGD基因,该家系患者CRYGD基因第二外显子第70位碱基由C突变为A,导致第23位的脯氨酸变成了苏氨酸(P23T),γD-晶状体蛋白P23T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白内障发病的主要原因。3.CA-002家系,初步排除了CRYBB2基因与该家族先天性白内障的相关性。对该家系的基因定位需要更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扫描,以发现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可疑区间。4.CA-003家系,初步排除了CRYAB基因与该家族先天性白内障的相关性。对该家系的基因定位需要更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扫描,以发现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可疑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