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人性”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观念,然而“人性”一词的概念究竟为何,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个清晰的定义。在这个概念的演变过程中,李健吾的思想与实践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一位引人注目的剧作家和文艺批评家。在1949年以前,李健吾重要的文艺评论著作有《福楼拜评传》、《咀华集》和《咀华二集》等,创作和改编的戏剧作品则有《这不过是春天》、《十三年》、《黄花》、《青春》等40多部,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戏剧发展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为背景交代,以现代文学史中的三位代表性作家周作人、梁实秋和李健吾为例,纵向梳理“人性”这一重要概念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演变过程。第二部分则是以李健吾具体戏剧创作实践为对象,探讨李健吾如何在戏剧创作中实践其“人性”的观念。绪论部分对于“人性”这一概念在批评领域的应用现状作简要分析。第一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种代表性“人学”观点出发,分析“人性”观念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主要以周作人、梁实秋为例。探讨从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这个观念进入现代文学的视野开始,到梁实秋在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之间进行连接,这个过程既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于西方文学的态度,也反映了中国现代思想史对于西方思想的态度。第二章主要论述李健吾的人性观,“人性”作为李健吾文艺批评与戏剧创作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在李健吾个人思想中的生根发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章将对比李健吾与梁实秋所持文艺观点的异同,并且分析李健吾“人性”观念如何受到福楼拜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文学发展的特殊贡献。第三章以李健吾的五部代表作品作为对象,将李健吾对于人性观点的建立放到他的戏剧创作中,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对这五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严格细致地分析,探究李健吾在塑造人物时如何实践自己的人性追求、如何在人物刻画中逐步建立起一个独特的戏剧世界、并如何树立起自己鲜明的审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