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波利特.丹纳(Hippolyte Taine)是十九世纪法国史学界、文学评论界主张坚持客观批评标准的代表人物,其著名的“种族、时代、环境”三因素理论把艺术研究拓展到广阔的外部领域,开创了文艺社会学的先河。长久以来,无论国内国外,对丹纳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三因素所局限的外部分析的苑囿而无法深入艺术内部。这既有时代原因又有丹纳的个人因素。实事求是地讲,处在世纪之交的丹纳思想极其复杂多变,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又自相矛盾的宏伟气象。本文试图从丹纳的独特个性、心理、学术发展轨迹等视角展开客观公正、全面深入的研究,力求荡涤尘埃,尽可能地还历史一个真实的丹纳。全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共分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丹纳的生平、著述、个性特点以及国内外丹纳研究的成果,并阐述本文的写作意图。正文根据丹纳心理轨迹的变化采取点面结合、史论相融的方法,分三个大部分对他的思维方式、美学思想、精神困境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真实的谎言:由形而上到形而下?着重分析丹纳的思维方式。本文将从其矛盾的思维特性入手,阐述十九世纪以来的哲学思潮、社会思潮、文化变迁,理清他的思想传承,系统分析他所用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隐蔽的真理:丹纳的艺术批评观念。也就是他的美学思想。以“三因素”为主的决定论思想掩盖了他对艺术内部问题的诸多见解。本文将全面整合他的艺术批评观念,把“三因素”提高到黑格尔式的理念层次来认识,揭示其“本质特征论”、“模仿论”等真知灼见。第三部分:尴尬的处境:徘徊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关键在于揭示丹纳的精神困境。从世纪之交的转换描述他思想上所遭遇的矛盾冲突,指出其审美标准上美学模式与道德模式的二元对立,开掘他与二十世纪以非理性为主导的艺术之间的关系,还有他面对尴尬处境时提倡的“美学化的生存”及与时俱变的批评策略。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整体研究,并站在两个世纪的交叉点上认识和评价丹纳的思想和影响,揭示他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