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在中医“整体理论”“筋骨并重”的理论指导下,探寻一种更全面、系统、疗效更好的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方法。方法:从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仁爱分院脑病科,收集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号顺序采用单双号分组,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入30例患儿进行脊柱-骨盆调衡术配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选入30例患者进行单纯现代康复治疗。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所有患儿依从性好,无病例脱落现象。治疗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岁~6岁15例,7~10岁15例;其中双瘫21例,偏瘫8例,三肢瘫1例。对照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岁~6岁14例,7~10岁16例;其中双瘫20例,偏瘫9例,三肢瘫1例。2组患儿的年龄、病情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两组患儿分别进行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与单纯现代康复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方法+脊柱骨盆调衡术的治疗:第一步,理筋手法:首先(头部理筋手法)轻刺激头部穴位;然后循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一线、二线上的腧穴顺序手指点穴、提捏、按摩并着力叩打;在四肢关节及肌肉起止点附近手法疏理、弹拨;每天1次,每次30min,3个月为1个疗程。第二步,进行颈胸腰椎调曲复位法、骶髂关节前后错位复位法、骨盆拔伸牵引调曲法。1.颈胸腰椎调曲复位法:颈椎施以拔伸牵引法或侧旋提推法或侧旋扳法;胸腰椎侧卧旋转复位每3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2.用“上下牵伸推压法”纠正骨盆倾斜:患者俯卧。术者立于骶髂关节偏高的一侧向骶髂关节推压;第一助手两手握住骶髂关节偏高一侧足踝部,斜向上45°持续牵引;第二助手立于床头,两手握于患儿两腋下,向上持续牵引。术者对骶髂关节“上下”倾斜使用方向相反的推压力。然后嘱患者侧卧位,术者一手扶肩、一手用力将骨盆向前推压,如此反复2~3次。操作中往往可听到“咔咔”响声,提示复位成功。每3日做1次,3个月为1个疗程。3.骨盆拔伸牵引调曲法:嘱患者俯卧。术者抱住患儿的骨盆斜向上持续牵引或一助手抱住患儿双下肢斜向上持续牵引3-5min;术者上下左右活动骨盆。如此反复4~5次。疗程:每3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4.功能锻炼:术者帮助或者指导患儿腰背肌过伸练功法,每次10~20min;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指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痉挛分级量表、骨盆倾斜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记录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的GMFM 66评分、Ashworth评分及其骨盆倾斜改善率。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两组在治疗后的GM FM-66评定评分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两组的差异。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率、痉挛改善率、骨盆倾斜改善率评级属于计量资料,用率表示,用c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GMFM 66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的GMFM 66评分与治疗后相比均有上升(P<0.05),说明治疗有效。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GMFM 66评分相比均上升(P<0.05),说明对照组治疗有效;但是治疗后GMFM 66评分总值提高较低。两组间比较: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GMFM 66评分、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修订Ashworth评定比较两组间比较: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痉挛改善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骨盆倾斜改善情况比较两组间比较: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骨盆倾斜改善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等手法治疗均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有效方法之一。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疗效更好、更全面、系统;单纯现代康复治疗痉挛改善情况、纠正骨盆倾斜效果不理想。所以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