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综合德育理论、社会学、伦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问题进行探究。在阐述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状,着重分析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不适应新课程现状的因为;关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小学德育的现实,着眼于探寻促进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途径。
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一直是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发达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采取的一项战略措施。我国早在1994年就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但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起步较晚,专业化水平不高,需要通过改革发展教师教育。如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教师专业化将成为教师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然而,我国的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却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在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德育注重具体的道德规范,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严重忽视生命个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弱效”、“失效”的问题,进而使人们质疑品德课的作用,德育教师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另外,受功利化评价标准和体制的影响,不需通过考试的品德课自然不受重视,德育教师的地位也就不高,甚至被边缘化。因此,德育教师专业化状况滞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是深化德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德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小学德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促进其专业化。
为了改变小学德育课程“门面化”,德育教师“边缘化”的现状,必须借鉴国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教师专业化的实践经验,从专业化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来促进德育教师专业化。德育教师专业化应当从树立新形象开始,利用国家的政策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德育教师的经济待遇;建立从学校培养、职后培训到班主任落实的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模式:另外,德育教师自身也要制定其职业发展规划,依托教学反思,促进德育科研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