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是一种以特征性脂肪丢失伴严重代谢紊乱为特点的罕见疾病。不同类型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的患者在脂肪组织缺失程度和部位上具有很大差异,目前已报道的案例中对脂肪分布特征的描述多数笼统地概括为躯干或四肢,未进一步细化,因此从临床特点上对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分型缺乏较好的文献指导。此外,先天性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致病基因具有多态性,目前对疾病的诊疗中往往根据临床工作者的经验选择某几个可能性较大的基因进行测序,导致基因检测阳性率低;且部分先天性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致病基因仍不明确。另外研究表明瘦素和脂联素在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表的文献对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患者瘦素和脂联素关注不足,缺乏相关数据;这些脂肪因子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尙不十分明确,不利于临床治疗的个体化。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发病率低,临床资料极为缺乏。对疾病认识的不足,使多数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5名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患者,从临床表型、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学层面进一步研究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期找到更有效的诊疗方法。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例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糖脂代谢指标、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结合全身弥散加权显像和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疾病脂肪组织的分布特点;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针对检测到的突变位点,通过数据分析和文献复习筛选可能的致病基因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结果均表明5名患者临床表型存在差异,包括脂肪分布特点;均出现不同程度和部位的脂肪萎缩,其中4名出现选择性脂肪堆积。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均出现顽固性胰岛素抵抗和高脂血症,瘦素和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全外显子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患者L2和L5带有强致病性突变LMNA(分别为p.R482W和p.R349W),同时均带有弱致病性突变PLIN1(p.P194A)。患者L4临床表型符合家族性部分性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1型。噻唑烷二酮在改善多数患者糖代谢紊乱方面较其他多数口服降糖药有优势。结论先天性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和致病基因极具多样性,目前仍存在未知的致病基因;它有可能是多致病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临床表型库,完善临床资料有利于疾病的早诊疗。基于疾病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