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物的循环流化床吸附净化

来源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zlwz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石油、化工及其相关行业排放的最常见的空气污染物.目前,已有几种采用多层鼓泡流化床的低浓度VOCs吸附处理工艺进入工业应用,但还没有采用循环流化床进行吸附净化处理的报道.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通常操作在高气固通量的快速流态化状态下.循环流化床内的传热速率很高,可以达到几乎等温的工况.相对于鼓泡流化床,循环流化床内的气固接触效率更好,操作气速也更高,所以循环流化床吸附工艺应该是VOCs污染控制的一条可选择的新途径.目前还没有循环流化床吸附过程得到工业应用.其主要原因是对于循环流化床内气固流动和传递过程缺乏了解,及因此造成的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预测和评价的困难.本文对涉及VOCs的循环流化床吸附净化工艺的吸附等温线、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的流体动力学、气固之间的传质以及循环流化床内的吸附过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间歇操作的CFB吸附实验装置,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CFB吸附实验.采用重量法测量了Ambersorb 600/甲苯体系的吸附等温线,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它可以用Dubinin-Astakhov方程描述.用修改的EMMS局部模型与Kunii和Levenspiel的夹带模型相结合,建立了描述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的一维模型.从而得到了描述床内各处聚团相与稀相具体结构的结构与流动参数,并讨论了操作条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EMMS传质模型用于计算气固间外传质系数.研究证明,循环流化床内聚团的存在是影响气固传质的主要因素.外部传质系数随表观气速的增加或固体循环速率的减小而提高.所建立的一维吸附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的吸附过程.表观气速的增加将使吸附质浓度沿床高的下降速度减慢,而固体循环速率的增加将使吸附质浓度沿床高的下降速度加快;对于Ambersorb 600/甲苯体系,在气相效率为99%时,固相效率为56%;采用多级循环流化床吸附系统可以增加吸附器的固相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吸附剂的再生循环流量,即再生器的负荷本文还讨论了循环流化床吸附器基本参数的设计步骤;并对循环流化床变温、变压吸附净化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与其病毒复制程度及核心抗原(HCV-cAg)检出模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三色流式细胞学检测技术,
会议
手性药物的市值越来越高从而引发手性中间体的生成越来越受到关注。手性胺和手性氨基酸是非常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例如,人工合成的非天然手性氨基酸L-高苯丙氨酸是20种全球己上市的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普利类药物的共同手性中间体,用于治疗高血压。生物法制备手性胺及手性氨基酸,由于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过程环境友好等优点日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今后化学品绿色制造发展的大趋势。本论文主要以来源于海洋菌株Bacillu
学位
  目的 探讨川东北地区非牧区人感染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月底至8月底我院诊治的布氏杆菌病例的临床经过及初步探讨临床流行病学成因.结果
会议
  目的 分析川东北地区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以及分布特点和耐药性状况,为该菌所致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3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各
会议
水蒸气转化法与深冷分离CO气体的组合工艺主要是生产氢气和合成气两种产品。对于单产氢气通常应用甲烷水蒸汽转化工艺与PSA或者膜分离装置组合,作为炼油加氢装置的配套装置。
  目的 探讨临床不同来源标本分离的同种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无差异,以便指导临床合理运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本院各科室2009-2013年送检的痰液、血液、脓液及尿液标本
会议
  目的 了解川北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CTX-M型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CTX-M型的42株大肠埃希菌和14株肺炎克雷伯菌作为
会议
作为提升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探索,专题教学模式立足于从学生实际和社会热点中提炼和确立教学专题,编排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承的内容和体系,让有特色专长的教师组
Ac-P35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杆状病毒抗细胞凋亡蛋白,能抑制许多生物,如线虫、昆虫和哺乳动物的细胞凋亡。Caspase是一类半胱氨酸类蛋白酶,是细胞凋亡的主要执行者。P35是caspase底
该文选用了中国10种典型动力煤,通过热解研究试验,着重对煤中氯、氟、汞及砷在热解过程中的析出、迁移特征,有关动力学及模型进行了研究.该文主要研究了热解工艺条件对中国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