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和实践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已得到普遍重视,但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薄弱环节。以“生态效率”为核心的策略由于忽略了消费需求的能动反应和由此引起的反弹效应,演变为“效率陷阱”。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生态学都对消费可持续性问题有所涉及,有关的界定和分析视角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拓展。究其根源,消费及其驱动因素的复杂性可以说是限制学科融合并形成可持续消费统一分析框架的主要障碍之一。这也使得可持续消费尽管在宣传导向上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模式的战略导向作用却非常有限。因此,本文从对消费概念及其嬗变的深入剖析入手,构建了可持续消费的一般研究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以系统的把握居民可持续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出发点,归纳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可持续消费行为的整合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一定程度上,为可持续消费理论分析及应用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对于现有的可持续消费研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初步构建了清晰的可持续消费理论体系。以消费这一核心概念为起点,更为深入地揭示了消费的多层性和多维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宏观的广义可持续消费和微观的狭义可持续消费组成的理论体系,这不仅对当代消费经济学理论、消费社会学理论做出了一定的有益补充和发展,而且提供了研究可持续消费问题的新的视角和系统分析框架。本部分还进行了以下有意义的拓展:
1)对消费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对可持续消费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如过度消费、绿色消费、合理消费、非可持续消费、强可持续消费、弱可持续消费等,做出了严格的界定和辨析。
2)针对生态效率标准的局限性,通过引入生态经济学经典理论,指出可持续消费的实现应以广义标准取代生态效率标准,广义效率是指人造资本存量提供的服务流与牺牲的自然资本存量之比。基于广义效率标准,可持续消费行为要求在提高生态效率,通过转变个人、社会的财富观和生活方式,达到控制人类物质消费总量的目的。
第二,归纳多学科研究成果,构建了我国居民可持续消费行为的整合分析模型。借鉴多个学科对可持续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构建了包括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情境因素的整合模型,突破了从单一学科角度分析行为影响因素的局限性。开发了以我国居民日常生活内容为背景的可持续消费行为量表和影响因素量表。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展开,尤其是多学科视角的结合,使得可持续消费行为理论更趋完善,为其应用于国家和地区政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
经以天津市城镇居民为被试的实证研究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提炼出了3条主要影响路径:可持续消费行为主要受到行为意向、具体行为知识与技能、情境因素、年龄、性别这5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行为意向受到对负面效果的感知、环境责任感和生态价值观的显著影响。论文实证研究初步描述和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可持续行为的相关问题。
第三,定量说明了我国居民消费的资源环境压力情况。定量比较了我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人口数量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环境压力相对变化情况。并且在经典的I=PAT模型的基础上,借鉴人口学的单位人口概念,构建了消费压力人口模型,结合生态足迹的权威研究结果,定量说明了城乡、区域最终消费和生活消费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差异状况。为将本文理论研究结果应用于指导我国可持续消费战略提供了较翔实的数据支撑。
第四,归纳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消费的基本路径。作为可持续消费视角下居民消费转型研究的应用,最后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从目标、前提条件、优先领域、支持体系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可持续消费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