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中后期以来,市场上出现物轻钱重、钱币供不应求的情况,学术界称之为“钱荒”,该现象对唐朝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迫使唐政府采取措施缓解该财政危机,“钱荒”也因此成为唐中后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折。陈寅恪称“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①根据前代学人研究,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转折点,表现于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而钱荒正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既反映了唐代货币体制的内在矛盾,又反映了其所依附的国家财政受到的来自政治方面的制约。而唐代中后期中央与藩镇在政治上的对立是较为突出的政治格局,其变动最剧烈的又属宪宗朝,故本文选取唐宪宗一朝中央与藩镇关系的角度,着重探讨宪宗朝中央与藩镇政治关系的演变对双方经济关系的影响,在此框架下深入探讨宪宗期钱荒的特殊性,并分析其不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的原因。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藩镇及其主导的特殊经济区域的存在影响着货币的流通,制约着中央财政的发展,在宪宗朝由于在对中央的关系上明显处于守势,从而使境内财政权更大程度地为中央所控制,一定程度使得钱荒缓解;二是中央解决“钱荒”问题的目的除了稳定内政以外还有与藩镇争夺经济收收益的用意,因此所谓钱荒的缓解仅指中央统治区域以及官府所持货币总量的提升,而非地方州县和民间货币市场的复苏与繁荣,且中央在应对藩镇的立场上,在政治认同和经济服膺两者中时常会偏重前者,即不惜重金换取藩镇归顺,其财政和货币政策必然存在局限性,因此钱荒得到缓解的程度也颇为有限。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藩镇的存在对钱荒的影响。本章主要结合宪宗朝前后中央与藩镇关系的演变分析钱荒程度上的变化,探讨中央解决藩镇问题对缓解钱荒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央与藩镇的不同政治经济特点,论证中央解决藩镇问题对缓解钱荒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第二章论述宪宗朝缓解钱荒的举措。在中央的层面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事实上钱荒不只对中央造成影响,对藩镇的作用也同样深远。因此本章还将分析中央与藩镇在经济层面上的互动及其对藩镇控制区域内钱荒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重点比较双方共同采取的重商政策。第三章总结宪宗朝缓解钱荒的结果。其积极方面从政治、经济(财政、货币)政策方面分别进行阐述,指明钱荒问题具体被解决到什么程度。此外,在总结缓解钱荒的成果时将对官方市场和民间市场进行比较,以此为切入口得出缓解钱荒政策的局限性。结语将总结宪宗朝钱荒的特点以及缓解钱荒的政策,全面阐述论文的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