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析钙侵蚀机理试验研究

来源 :沈阳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gu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析钙现象一直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解决混凝土析钙这种病害一直是施工单位面临的重要难题。混凝土析钙现象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蚕食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破坏形式从点到面,根据水的扩散特性、在混凝土中逐渐微渗、最终对混凝土渗透发生结构性破坏,影响其耐久性甚至是安全性问题。目前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在国内工程应用偏少,本文立足于蒲石河电厂项目的基础上,对混凝土析钙现象、抗压强度进行深入研究,利用扫描电镜等手段,揭示了混凝土体系微观分散特征。通过不同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对钙质溶蚀及强度的探究,分析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及强度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模拟混凝土析钙过程、混凝土抗溶蚀性试验,通过制备混凝土板件、标准砂浆试件、RPC试件,设计不同的离子对混凝土侵蚀,分析不同离子对钙溶蚀的影响及破坏规律。对比标准水泥砂浆试件与RPC在不同离子情况下侵蚀强度变化,探究普通混凝土与超强混凝土对钙溶蚀的差异及规律,最后针对钙溶蚀的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模拟析钙过程试验对析出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对析钙机理进行相关理论分析。钙质的溶蚀主要是物理和化学溶蚀,初始是以钙离子的形式溶出,最终以钙晶体的形式覆盖混凝土表面。通过不同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试验对探究之间的关系,参照析钙模拟的过程试验引入对照组,标准水泥砂浆与RPC。通过侵蚀试验得出标准水泥砂浆、RPC显示在正常水溶液侵泡下钙离子的溶出规律,RPC的钙溶蚀量明显小于标准水泥砂浆。在强度方面,RPC的强度在不同离子侵蚀下,能始终保持超高的强度,始终维持在120Mpa左右。根据试件强度变化的规律可以看出,试件强度值被溶蚀后强度值并不一定会下降,但随着溶蚀试件的不断增加,试件的强度值一定会降低,无关与混凝土的性能、种类。但RPC的抗溶蚀能力明显要高于标准水泥砂浆,且保持超高的强度值。研究成果为RPC在地下结构工程的应用提供了支撑,并针对析钙这种病害如何进行防微杜渐、防治结合。本文通过模拟混凝土析钙试验、通过不同离子对混凝土、RPC的侵蚀试验对混凝土析钙侵蚀机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提高RPC在水工方面上的应用具有理论和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Cr12MoV模具钢是一种莱氏体钢。由于在铸态组织中存在呈网状分布的粗大共晶碳化物,这种钢的韧性极低,需经锻造使碳化物破碎,以改善共晶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本文针对直接使用
随着电网的发展,对大截面导线的研究与应用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大截面导线对降低线路损耗,增强输送功率,减少线路回路,节省土地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1250mm~2导线的
本文在V-Ti-Ni三元V基贮氢合金电极的基础上,选择V含量较低的V2.1TiNi0.3为基础合金,优化设计实验方案,采用真空电弧炉制备合金,分别研究了添加Cr、Zr元素对该电极合金的结构
钢筋腐蚀会造成结构锈胀开裂,承载力减弱,服役周期缩短,会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与财产损失。针对钢筋腐蚀行为,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XCT)与有
在石油工业中,发现新的石油资源、取得竞争优势是成功的关键之一。随着地震勘探规模的扩大,勘探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震勘探数据海量增长,信息快速提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制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外部竞争压力,许多传统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在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与国外优秀企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只有不断净化纯洁党内政治生态,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
本文搜集整理松原地区的地质勘探资料、地震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松原地区土样的土性条件,选取10个液化影响指标,利用灰关联度理论分析找出对松原地区砂土液化影响相关性较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多指标的液化等级定量判别模型并对地基地震变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松原地区地基抗液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收集整理松原地区的地质勘探资料和历史地震资料,概述松原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近
涡旋光脉冲是一种波前相位呈螺旋结构的奇异光场。其独特的光强分布以及携带有确定的光子轨道角动量使其在粒子操纵、生物医学以及光学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很快成
最小孔隙比是衡量砂土堆积结构密实程度的重要指标,与砂土的变形和力学特性密切相关。影响最小孔隙比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砂土的粒度分布与颗粒形状。本研究简化了天然砂土的粒度分布,对两种不同粒组颗粒混合而成的二元混合物开展研究,分析最小孔隙比的影响因素,以建立二元混合物最小孔隙比的预测模型。其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有:(1)采用三种不同产地天然砂以及形状较为规则的替代颗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