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深入理解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组织病理类型、个体化治疗方案等,并探究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通过消化内镜钳取和(或)手术后病理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的48例PGIML病例资料,采用Excel表及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记录及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共4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PGIML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男女比例1.82:1;年龄介于3-78岁之间,中位年龄51岁,总体年龄分布以41-60岁居多。48例中胃、肠淋巴瘤各24例,其中位年龄分别为54岁、49岁,胃、肠年龄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病变部位:胃淋巴瘤中累及胃体者最多(18.7%),胃窦(10.4%)、胃体及胃窦者(10.4%)次之;肠淋巴瘤中累及回盲部者最多(20.8%),空肠(14.5%)、回肠(6.3%)次之。临床表现:病程介于0.1-48月,胃、肠淋巴瘤的中位病程分别为2.0月、1.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淋巴瘤大小0.5cm-14cm,肠淋巴瘤2-20cm之间,病变大小的中位数分别为3cm、7c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症状及体征中,总体出现腹痛者32例(66.7%),消瘦19例(39.6%),腹胀17例(35.4%),腹部包块12例(25.0%),梗阻症状10例(20.8%),黑便7例(14.6%),其他较少见;胃淋巴瘤患者中上腹疼痛、腹胀最多见;肠淋巴瘤患者中腹痛、腹部包块者最多见。实验室检查:贫血21例,粪潜血阳性23例,LDH升高15例,CA724升高2例。Hp检测:24例胃淋巴瘤中,接受检测者共8例(检测率33.3%),阳性5例(62.5%),其中MALT淋巴瘤3例,DLBCL2例。影像学检查诊断率:胃、肠淋巴瘤CT诊断率为分别为5.3%、10.5%。胃肠镜检查:胃、肠淋巴瘤单纯内镜诊断率分别为16.7%、0;内镜联合活检诊断率分别为75%、100%;内镜下误诊疾病有胃癌、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胃息肉,结肠癌、小肠癌。病理分型:DLBCL 30例(62.5%)、MALT 10例(20.7%)、Burkitt淋巴瘤3例(6.3%)、PTCL 1例(2.1%)、EATL 1例(2.1%);MALT在胃、肠淋巴瘤中分别占33.3%、8.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Ⅰ期10例,Ⅱ期19例,ⅡE期6例,Ⅳ期13例;胃、肠淋巴瘤Ⅰ+Ⅱ期者分别占83.3%、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方案:两种方案联合治疗者24例,单独手术治疗者15例,单独化疗者5例,单独抗Hp治疗者2例,无单独放射治疗。预后:胃、肠淋巴瘤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0%,3年生存率分别为63.3%、42.1%,其中1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与LDH是影响PGIML预后的因素。结论:本病男性较女性多发,中老年者多发。胃淋巴瘤好发部位为胃体、胃窦,肠淋巴瘤为回盲部、空肠。本组肠淋巴瘤病变较胃淋巴瘤大,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以腹痛最常见。本组Hp检测率低下,CT及单纯内镜诊断率低下,内镜联合活检可大大提高术前诊断率。病理分型均以DLBCL为主,MALT在胃淋巴瘤中出现比例较肠淋巴瘤高。胃淋巴瘤临床分期以Ⅰ、Ⅱ为主,肠淋巴瘤以ⅡE、Ⅳ期为主。治疗方案以联合治疗为主。胃淋巴瘤1年生存率高于肠淋巴瘤,临床分期与LDH是影响PGIML预后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