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陶瓷史是我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作为我国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物质与精神的载体,服务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等都为满足民众生活需要而服务,都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甚至科技水平息息相关。研究陶瓷史,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明清时期的中国陶瓷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从宋代百花齐放的姿态,经过元代的过渡,到明代已转变成为景德镇瓷业独树一帜的中心辐射景象,开启了瓷业发展的新时代。但是,在景德镇瓷业一家独大的大环境下,北方地区瓷窑并未完全消亡,尤以关中地区最为明显,该地存在一批以尧头窑和陈炉窑为代表的瓷窑在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于明清瓷业的研究仅集中于景德镇瓷业,对于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瓷业的相关研究仅限个案,缺乏整体把握与研究。同时其研究重点在于窑址与瓷器本身,很难涉及关中瓷业繁盛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章以物质资料为依托,辅以相关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关中瓷业的繁荣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进一步通过瓷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展现近代社会转型潮流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影响。第一章以明清时期关中的代表性瓷窑——尧头窑与陈炉窑为例,对其历史、器型、装饰以及贸易范围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关中瓷业的特点在于将重点市场放在下层民众之中,生产的产品以人民的实际需要与偏好为准,尤以符合当地特殊功用的产品居多,价格低廉,以量取胜。第二章的主体为明清时期关中发现的景德镇制品,对其器型与装饰进行梳理的同时与关中产瓷进行对比,发现其较关中产瓷来说,陈设瓷偏多,且器物体积较小,装饰华丽,价格偏高,多为上层人士使用。第三章通过明清时期陕西的交通状况推出当时景德镇瓷器销往关中的路线及方式,发现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运往关中需经长途跋涉,困难重重。第四章从需求与交通两方面分析了明清时期关中瓷业繁荣的原因。发现关中产瓷在器物功用与装饰偏好方面更符合当地人的需求,同时由于交通成本与制作成本过高,景德镇瓷器市场较小,仅供上层人士使用。这两方面优势为关中瓷业的发展扩大了生存空间,使其在景德镇瓷业的强势压力下得以繁荣。文章将交通与物质和思想之间建立联系,强调瓷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的瓷业兴衰史看作近代社会转型与商业格局演变的缩影,尽可能展现真实完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