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杏树突出的抗旱性及产品良好的产业化前景、优良的营养保健价值使其成为我国三北地区荒漠化治理以及生态经济林建设的先锋树种(陈学森,2005),杏产品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传统优势商品,2002年,仅新疆屯河集团加工的浓缩杏汁就占欧美市场贸易量的40%以上,研究并建立制汁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制汁专用品种选育及其产品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本试验对出汁率、维生素C含量、糖酸含量及单宁等制汁适应性构成性状的分布特点,以及与酶促褐变有关的褐变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总酚含量及酚类物质组分等多个因素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制汁用杏的评价标准,为制汁专用品种选育及其产品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在所测定的达到加工成熟度的凯特×新世纪和巴旦×凯特两个杂交组合F1代群体的111个株系,以及红玉、金太阳、山农凯新1号、凯特等9个品种的果实中,同一杏品种(株系)单果重不同,出汁率亦有较大差异;其中,单果重分布频率接近正态分布,单果重〈30g的占4.9%,30~50g的占33.33%,50~70g的占36.27%,70~90g的占18.63%。90g以上的品种(株系)占参试品种(株系)的6.86%。2.在所统计的试材中,出汁率的分布频率呈偏态分布,出汁率含量〈59.5%的占4%,含量达到59.5~62%的占16%,达到62~64.5%的占22%,达到64.5~67%的占38%,出汁率含量〉67%的占20%。3.在所统计的试材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分布频率呈离散分布。维生素C含量的分布频率接近正态分布,其峰值为9~12 mg/100 g。4.根据以上制汁用杏相关性状的分布特点,初步制定了制汁用杏的评价标准。其中一级标准为:单果重≥50 g、出汁率≥64.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单宁含量<90.69 mg/100 g、维生素C含量≥9 mg/100 g、糖酸比达到3.33~3.98且可溶性糖含量为7.09~7.88 %;特级标准为:单果重≥70 g、出汁率≥6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单宁含量<90.69 mg/100 g、维生素C含量≥12 mg/100 g、糖酸比达到4.15~4.8且可溶性糖含量为8.12~11.11%。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酚类物质组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表儿茶素、绿原酸、儿茶素是完熟期杏果实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并且表儿茶素是三个品种中测得的含量最高的酚类物质组分。6.品种不同,影响杏果实酶促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红玉的褐变程度最高,主要是因为其PPO活性和绿原酸含量最高,并且其褐变度与酚类物质含量及PPO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38,0.9944);山农凯新2号总酚含量最低,且除阿魏酸外,各酚类物质组分的含量也都最低,这些因素导致其褐变程度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