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三农”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侧重其中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很少将三者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农村居民点改造工程的实施,越来越需要有第一手的、准确的资料来对更具体的人地关系——农村居民点用地状态和人类生活之间找出一定的关系或规律,本文基于这个视角,期望为今后居民点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生计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居住是生存的保障,二者都是“三农”问题中最基础的部分。本文主要是对农民生计多样性与农村居民点布局关系的研究,选择了丰都县的四个镇202个农户为调查对象,根据当地农民的生计和居民点布局情况总结出农民生计多样性与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关系。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对生计和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进展。然后阐述了样本区的选择、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并对人地协调理论、动机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概述,指出各理论对本次研究的指导意义。再对样本区的农民多样化生计、居民点布局的基础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了居民点布局对农民生计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农民生计多样性对居民点布局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户根据其生计方式的不同决定房屋的结构和建房的位置。对于以传统的粮——猪模式为主要生计方式的农户来说,他们的住房只要满足离田地较近,方便饲养牲畜、家禽等要求就足够了;对于兼业户来说,他们的住房结构、建房位置多比较灵活,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农非兼有的生计方式。(2)从居民点布局的集散程度,看当地居民生计方式的多寡。从调查区的情况来看,一般居住越分散的村庄,农民的生计方式越单一、传统。而当居民点达到一定聚居规模,就会慢慢有简单的非农生计方式出现,如家庭小作坊、家庭小副业等。随着居民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农民可选择的生计方式逐渐增多,同时非农产业也开始演变出各种各样的职业群体,农民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3)由于缺乏前瞻性和相应的规划,过去的居民点布局情况多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由于居民点布局较难改变,而农民最初选择居住地时缺乏前瞻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生计方式逐渐多样化,原有的布局已不能满足农民生计多样性的需求,想要使居民点布局与农民生计方式相适应就必须付出长时间的努力,由此看见,科学的规划对农村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4)生计方式多样化与居民点布局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虽然农民生计方式的变化能够带动居民点布局的改变,居民点布局的变化也能够引起农民生计方式的改变,但原有的生计方式如果不发生改变那么它就会对居民点布局的变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传统的居民点布局也同样限制了追求更多样化生计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