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皂苷R1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修复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大约有87%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溶栓和血栓切除术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严格的时间窗(4.5 h以内)限制以及增加出血风险等不良反应,该种方法只能应用于少数患者。神经保护剂仍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有效方法,即抑制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等细胞的死亡。到目前为止,单纯采取神经保护剂治疗的策略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疗效并不显著,采取有效方法修复神经血管单元的所有组分是促进神经修复的关键策略。三七皂苷制剂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三七皂昔R1(notoginsenoside R1,NGR1)是三七皂苷中分离出的特有皂苷成分。前期课题组研究发现,NGR1预防给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但NGR1治疗给药能否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修复期起到显著作用尚缺乏报道。目的本课题从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和神经发生(neurogenesis)两个关键环节,通过深入挖掘NGR1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修复的作用途径和关键靶点,系统阐明NGR1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三七皂苷类成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为三七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建立脑中动脉缺血/再灌(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大鼠脑缺血模型与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诱导的细胞模型。NGR1于MCAO手术后立即腹腔注射,连续给药28天。①采用TTC染色法检测NGR1不同给药剂量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②采用免疫学手段(尼氏染色法)评价NGR1不同给药剂量对大鼠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形态和活力的影响;③通过多普勒成像、免疫荧光双标、双光子成像、透射电镜、划痕实验、EdU增殖实验和成管实验考察NGR1对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④通过ELISA、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质谱成像技术(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MALDI-MSI)、划痕实验、EdU增殖实验、western blot法分析NGR1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并采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NAMPT)抑制剂 FK866和SIRT1抑制剂Ex-527进一步验证NGR1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⑤通过行为学实验、免疫荧光双标、western blot、ELISA、MALDI-MSI、划痕实验和EdU增殖实验考察NGR1对修复神经功能和神经发生的促进作用。⑥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划痕实验、EdU增殖实验、western blot法分析NGR1促进神经发生的作用机制,并采用TrkB抑制剂ANA-12和PI3K抑制剂LY294002进一步验证NGR1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发生的分子机制。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40 mg·kg-1)和中剂量(20 mg·kg-1)NGR1治疗给药7天能显著改善大鼠局部脑梗死体积;改善大鼠皮层和海马CA1区尼氏小体丢失情况、提升神经元活力。另外,NGR1中剂量(20 mg·kg-1)对海马CA1区尼氏小体丢失的改善及神经元活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2.NGR1(20 mg·kg-1)治疗给药28天能够显著恢复脑缺血大鼠的脑血流量、促进新生神经元CD31+/EdU+的增殖、增加血管密度及血管分叉数、增长总血管长度、改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显著提高血管生成因子VEGF、TGF-β、b FGF2和PDGF在皮层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显著改善能量代谢因子NAD+、ATP、ADP、AMP和GMP表达水平。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2.5~50μM的NGR1孵育处理可显著提高HBMEC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与成管,而NGR1对HBMEC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作用被NAMPT抑制剂FK866和SIRT1抑制剂Ex-527抑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一步发现,NGR1处理可以显著抑制由温度和蛋白酶引起的NAMPT降解,提高NAMPT的表达水平,上调SIRT1表达,SIRT1的上调能够使Notch细胞结构内域NICD脱乙酰化,从而抑制DLL4-Notch信号传导,引起内皮祖细胞中VEGFR-2的上调,从而增强了 EPC血管生成功能,而NGR1促血管生成功能被FK866和Ex-527抑制。另一方面,NGR1(20 mg·kg-1)治疗给药7天处理能够显著提高NAMPT的表达水平,上调NAD+,提高SIRT1/2/3的表达,增加线粒体保护作用,改善能量代谢,而NGR1改善能量代谢作用被FK866抑制。3.NGR1(20 mg·kg-1)治疗给药28天能够显著改善脑缺血大鼠各项行为学指标;促进新生神经元DCX+/EdU+、Nestin+/EdU+和NeuN+/EdU+的增殖;促进少突胶质细胞APC+/EdU+的增殖;提高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和NT-4在皮层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突触蛋白SYN、PSD95、MAP-2和Tau-1的表达水平;促进神经递质谷氨酸、N-乙酰天冬氨酸和K+的释放。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2.5~100 μM的NGR1孵育处理可显著提高PC12神经元细胞的迁移与增殖,而NGR1对PC12神经元细胞迁移和增殖的作用被TrkB抑制剂ANA-12和PI3K抑制剂LY294002抑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一步发现,NGR1处理能够显著提高BDNF的表达水平,特异性激活其受体TrkB的表达,上调BDNF信号传导下游效应因子CREB和Akt的表达,而NGR1对BDNF/Akt/CREB信号通路的激活被ANA-12和LY294002抑制。结论NGR1(20 mg·kg-1)治疗给药能够显著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修复,促进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与调控NAMPT/Notch/VEGFR-2信号通路相关。另外,NGR1治疗给药能够显著改善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促进神经发生,其作用机制与激活BDNF/Akt/CREB信号通路相关。以上发现为三七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修复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茄科枸杞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其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是我国大宗常用中药材。枸杞红瘿蚊Gephyraulus lycantha Jiao&Kolesik是宁夏枸杞的主要成灾害虫,以幼虫为害枸杞花蕾,致使花蕾畸形膨大,形成灯笼状虫瘿,造成枸杞减产。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seudoteorymus jaapiellae Yanget Chen为枸杞红瘿蚊幼虫的主要
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低于20%。ESCC的发生发展与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和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摄入等因素有关。测序结果显示ESCC基因背景复杂,存在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调控、氧化应激、表观遗传等多个信号的异常,导致其目前尚无明确的精准治疗手段。氧化应激是癌变过程中的重要
研究背景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具有致畸残性,曾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特征性的侵及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组织。近年来,全球每年新发现麻风病例约200,000例,提示麻风分枝杆菌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流行区域内,≤5%暴露于麻风分枝杆菌环境中的人群最终发展成为临床患者。这说明,感染并最终发展成为有临床表现的麻风病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患者的类型、细菌密度指数等决定其传播麻风分枝杆菌的可能
长期航天飞行中,航天失重、节律紊乱等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航天员作业能力和航天飞行任务的完成。开展该条件下的认知损伤机制研究,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国际航天医学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航天特因环境应激所诱导的认知功能损伤,是正常健康人群在特因环境下,面临远超本底作业强度的任务时,诱发的认知功能减退。功能性损伤没有明确的病变部位,靶点不明确,现代医学难以发挥作用。中医药强调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
研究背景及意义软骨组织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极为有限,由各种因素所致的软骨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组织工程技术应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有望为受损软骨组织的再生提供先进的治疗策略,但目前该项技术尚未实现大规模的临床转化应用,主要瓶颈之一在于种子细胞来源问题。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存在于多种组织的成体干细胞,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以及不涉及伦理问题而备受研究者青睐。其中,脂肪来源干细胞(adi
研究背景:护理照护力量在预防深静脉血栓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已得到肯定。2018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同意开展加强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对进一步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领域,指导护理实践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层出不穷,循证资源丰富。然而目前尚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护理实践方案。因此,亟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其中,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的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的获批改
研究背景先天性小耳畸形是一种以耳廓形态异常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从部分结构缺失到整个外耳轮廓的缺如,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我国小耳畸形发病率约为3.06/10000,每年有大量的小耳畸形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耳廓重建是最复杂的整形外科手术之一,通常需要经过2-3次手术。目前,耳廓再造过程中最常用的支架材料是自体肋软骨,术中从单侧胸壁采取肋软骨,通过拼接设计为耳廓形态的软骨支架,移植到耳后乳突区
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探讨血清解偶联蛋白2(UCP2)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水平在脓毒症患者中的相关性及应用价值。基础部分:在脓毒症心肌细胞中探索UCP2调控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焦亡经典通路的相关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UCP2-入组患者分为三组:ICU对照组:n=15;脓毒症非休克组:n=20;感染性休克组:n=53。收集入组患者入ICU24h内的外周血,对于sept
背景和目的: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一类少见的卒中亚型,部分患者会存在持续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尽早预测或识别严重的CVT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发现视神经鞘直径(ONSD)与颅内压有关,并且在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中,ONSD已被证明可以用来识别严重以及预后不良的患者。但目前无相关研究对CVT患者的ONSD进行评估。本研究将对CVT患者的ONSD以及眼球横径(ETD)进行测量,并探究ON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