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总科昆虫α-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的进化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昆虫与植物长期的协同进化历程中,被子植物多样化与传粉昆虫的出现有着紧密的联系,蜜蜂总科昆虫作为一类最重要的传粉昆虫,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的分类群,已知有两万余种,其生存环境复杂多样。受地理环境约束,不同蜜蜂的蜜源植物亦多种多样,而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蜜蜂则演化出多种适应性特征及性状以更好地生存。α-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在昆虫糖代谢、糖蛋白修饰、氨基酸转运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α-葡萄糖苷酶属于GH13基因家族,蜜蜂α-葡萄糖苷酶GH13基因家族各成员的生化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分化,然而其在基因家族扩张中产生功能分化的分子进化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为探明上述问题,本研究对蜜蜂总科α-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的功能分化及适应性进化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数据库检索蜜蜂总科昆虫α-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序列,对于未检索到的地蜂科、隧蜂科、准蜂科昆虫,通过野外采集样本进行PCR扩增测序以及转录组组装筛选等方法获取目的基因,将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蜜蜂总科昆虫α-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的系统发生,基因结构,染色体共线性,功能分化以及所受选择压力等数据分析。通过分析蜜蜂总科昆虫α-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的功能分歧及适应性进化机制,获得如下结果:蜜蜂总科α-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祖先产生于约一亿四千万年前,与早期被子植物花粉产生时间相近(139 MYA-131 MYA),之后伴随着被子植物的物种爆发事件,蜜蜂总科α-葡萄糖苷酶家族发生了两轮分化而产生了3种GH13家族α-葡萄糖苷酶Hbg1、Hbg2、Hbg3,其中在基因家族扩张过程中,切叶蜂科丢失了Hbg3,随后GH13家族成员分别在切叶蜂科壁蜂属,蜜蜂科熊蜂属以及隧蜂科物种中发生了种系特异性分化,复制形成了多个拷贝,上述分化时间表明植物的物种爆发事件对蜜蜂总科昆虫的糖代谢系统产生很大的选择压力,使得消化酶家族产生分化。通过对α-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的功能分化进行分析,发现蜜蜂总科α-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各亚家族功能发生了显著分化并且鉴定到了多个潜在的功能分歧位点。另外,对蜜蜂总科GH13家族进行了选择压力分析,结果表明,在GH13家族第一轮分化之后,Hbg2主要受到纯化选择的影响,而Hbg1和Hbg3祖先基因部分位点受到了显著的正选择影响,并进一步复制产生了Hbg1和Hbg3,其中Hbg1受到了显著的正选择影响,而Hbg3只有少数位点受到了正选择压力的影响,这暗示了在GH13家族发生复制之后,其中一个亚家族相对保守,保留了原有的功能,而其他亚家族可能进化出了适应新功能的改变。以独居单食性为主要特征的地蜂科Hbg2支系则受到了显著的正选择影响,多食性的社会性蜜蜂Hbg1与Hbg3也经历了适应性进化过程,检测出了受到正选择的氨基酸位点,特异性复制产生的壁蜂新的Hbg1亚家族也受到了显著的正选择影响,说明了在蜜蜂总科昆虫进化过程中,α-葡萄糖苷酶受到了蜜蜂复杂的生活环境,多样化的取食习性以及不同的行为特征的选择压力而产生了适应性进化,以提高蜜蜂的生存效率。在检测到的正选择位点中,发现有28个位点同时导致了蜜蜂GH13家族的功能分化。利用同源建模工具,得到了蜜蜂α-葡萄糖苷酶的三维结构模型,发现Hbg1、Hbg2与Hbg3蛋白结构较为保守,三者的最佳匹配模型相同。通过预测配体结合位点,发现蜜蜂α-葡萄糖苷酶有两处糖类结合区及一处金属离子结合区,通过对位点进行定位后,发现28个受正选择的功能分化位点位于配体结合位点附近的配体结合区,说明这些位点影响了底物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与催化过程,同时证明这些受正选择的功能分化位点在蜜蜂总科α-葡萄糖苷酶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分离纯化了新复制产生的Hbg1与Hbg2的重组蛋白,并对其进行酶活性检测,发现蜜蜂GH13家族特异性复制基因对特定类型的底物酶活发生了显著差异,说明GH13家族在蜜蜂总科进化中进一步发生了功能分化。本研究首次从分子进化角度探究蜜蜂总科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进化机制,证明了α-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在蜜蜂总科昆虫中发生了以正选择作用为驱动的适应性进化,导致了蜜蜂总科α-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发生扩张以及产生了特异性功能分化。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昆虫特殊消化吸收方式的产生原因及适应性机制,并为昆虫基因家族的分化与扩张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在湖南省湘潭地区某建筑屋顶建设光伏电站实证平台,跟踪分析了该平台中户外并网光伏电站在2020年10月—2021年9月这1年间的运行实证数据。总结了光伏电站所在地的气候情况及实测的太阳辐照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比了传统单面光伏组件与不同类型双面光伏组件的发电表现,分析了采用不同类型跟踪支架系统的双面光伏组件的发电量增益情况。相关结果可为光伏产品选型和当地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期刊
野芝麻亚科为唇形科第二大亚科,共61属约1260种。该亚科全球广布,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至亚热带和非洲地区。近年来,尽管该亚科的分类与系统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亚科内各族的界限不确定、一些族内各属的演化关系不清、以及一些单型属(假野芝麻属、箭叶水苏属和短唇沙穗属)在该亚科中族的系统归属未知等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通过全面取样,基于浅层测序技术,完成了野芝麻亚科的
学位
花是被子植物(angiosperms)特有的繁殖器官,是植物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关键性状。花瓣(petal)作为花中由外向内的第二轮花器官,具有吸引传粉者的重要作用,其在形态结构、表皮微形态和蜜腺结构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距(spur)是花被器官向后延伸的管状结构,可以与传粉者相互适应从而促进物种的快速演化。小檗科(Berberidaceae)花瓣多样性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其数量、大小、形态和蜜腺的
学位
鸟类羽色一直是演化生物学研究关注的性状。在由达尔文首先提出的性选择理论中,鲜艳羽色是一种不利于生存、应被自然选择淘汰、但性选择中占优势的性状。于是,性资源竞争激烈的性别(鸟类中多为雄性)容易进化出夸张醒目的羽色。教科书中往往用一些鸟类物种夸张的羽色作为性选择的例子。除性选择外,羽色同时也受自然选择作用—羽色有保护、伪装等功能。通过探究鸟类羽色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如雌雄二色性)的形成和维持,演化生物
学位
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俗称南方大斑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录的药用昆虫之一。本研究采用第三代测序技术(Pac Bio)和染色体测序技术(Hi-C),获得了大斑芫菁的染色体级别的参考基因组;测定了其头、胸、腹三个部分的转录组;并分析了其斑蝥素合成相关通路和基因的演化,以便为后续深入挖掘斑蝥素的合成和演化机制提供了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获得了一个129.79M
学位
氧气缺乏会使组织代谢、形态结构和机能异常变化,面对低氧,动物生存的关键是维持机体代谢需求与能量供应的相对平衡。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产能器官,其数量决定着细胞的能量供应,线粒体自噬与生物合成是控制线粒体数量平衡的关键。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地下啮齿动物,已适应洞道低氧环境,是研究低氧耐受的极好动物模型。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甘肃鼢鼠与SD大鼠相比,在常氧中维持着较高的骨
学位
麝(Moschus berezovskii)、麝鼠(Ondatra zibethicus)、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等物种都能分泌含有香味的物质,这些分泌物被用于制香和制药。近年来,由于林麝遭到大量捕杀,再加上自身产香量低的原因,导致其数量减少,而麝鼠分泌的麝鼠香和林麝分泌的天然麝香在成分和功能上相似,因此麝鼠就成了代替林麝产香的最佳物种。麝鼠是一种季节性繁殖的动物,其名字来
学位
核糖体DNA(rDNA)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的基因组,成为适用于所有生物的通用分子标志,而rDNA中的18S rRNA、5.8S rRNA、28S rRNA、ITS1和ITS2等组分的进化速率各不相同,适合于不同层次系统发育分析对分子标志的不同变异程度的需求。因此,rDNA作为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于进化和系统发育研究。蝗总科是直翅目中的第二大总科,虽然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蝗总科系统发育关系等方面
学位
重金属铅作为有毒的环境污染物在全世界广泛存在。铅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对鸟类的生存也带来了严重挑战。铅对鸟类各个器官、系统都有明显的毒性作用,鸟类的免疫系统也是铅的靶点之一。法氏囊和胸腺是鸟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是B细胞生长、分化和成熟的场所,介导体液免疫,胸腺是T细胞生长、分化和成熟的场所,介导细胞免疫。关于铅对鸟类法氏囊和胸腺的毒理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因此,
学位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字的表义偏旁具有提示汉字字义的功能。因此,溯源认识表义偏旁,了解该偏旁系统代表的意思,进而以一个表义偏旁串联起一串字,能帮助学生系统化识记汉字。在教学中,教师可将表义偏旁与微课有机融合,助力学生系统化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具体做法为:以微课的"变形计"寻根溯源,揭示偏旁之秘;以微课的"形声色"设置多维链接,助力系统识字;以微课的灵活性巧设机关,拓展学习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