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畸形精子症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畸形精子症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3月来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符合入选条件的2178个周期。分4组:组1,IVF正常形态精子组;组2,IVF畸形精子症组;组3,ICSI正常形态精子组;组4,ICSI畸形精子症组。比较这四组的双原核受精率、优胚率、妊娠率、完全不受精发生率等。并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可能影响双原核受精率和受精失败的因素。结果:组2的双原核受精率(52.2+26.6%)低于组1(58.0±23.6%,p<0.05)。两两比较其他组间受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组2的完全不受精发生率(11.1%)显著高于组1(5.4%,p<0.05)。组间两两比较其他变量(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及妊娠率等)无统计学差异。此外,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很多因素包括精子正常形态率与常规IVF中完全受精失败和双原核受精率相关,诸多因素包括受精方式与畸精症患者的双原核受精率相关,即ICSI可提高畸精症患者的双原核受精率。结论:与精子形态正常患者相比,畸精患者行常规IVF治疗不受精的风险更高,双原核受精率更低,而ICSI可显著提高畸精症患者的双原核受精率并降低不受精发生率。目的:研究畸形精子症对夫精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6月,来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夫精人工授精的253对夫妇的423个周期。按男方精液情况分为畸精组(精子正常形态率<4%,精液浓度和活力正常)、精液正常组、其他男性不孕因素组(弱精子症或者少精子症或者少弱精子症伴或不伴精子畸形率高)。比较三组的首次AIH临床妊娠率和累积临床妊娠率。结果:总的首次AIH临床妊娠率为12.3%(31/253),总的累积临床妊娠率为18.9%(48/253)。三组中女性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不孕原因构成比、平均AIH次数、不同AIH次数构成比、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三组的首次AIH临床妊娠率,没有差异。两两比较三组的累积妊娠率精液正常组最高25.6%(34/133),显著高于畸形精子症组12.5%(7/56)和其他男性不孕因素组10.9%(7/64)(p<0.05)。畸形精子症组和其他男性不孕因素组的累积妊娠率没有差异。结论:畸形精子症与夫精人工授精累积临床妊娠率相关,由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的IVF/ICSI-ET每周期临床妊娠率约为50%左右,因此建议对于畸精症患者在行IVF/ICSI-ET治疗前可以先行1次AIH治疗,治疗若不成功宜直接转临床妊娠率更高的IVF/ICSI-ET治疗,以提高治疗效率,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利益。目的:研究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率。方法:应用18号、X和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比较畸形精子症患者(畸精组,n=18)和生育力正常且精子正常形态率、浓度、活力等均正常男性(对照组,n=5)精子中18号、X和Y染色体的异常率。结果:畸精组共计数精子58178条,对照组共计数精子16369条。畸精组和对照组杂交效率分别为97.5%和98.3%;染色体异常类型主要有二体(XX18、YY18、XY18、Y1818和X1818)和二倍体(1818XX、1818YY、818XY)。畸精组和对照组的18号染色体二体率分别为0.29±0.16%和0.03±0.02%,性染色体二体率分别为0.65±0.24%和0.05±0.02%,二倍体率分别为0.14±0.12%和0.04±0.03%。18号、X和Y染色体异常率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生育力和精液各参数均正常的男性相比,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18号、X和Y染色体异常率明显升高。目的:研究畸形精子症患者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培养到第3天的废弃胚胎中染色体异常的情况。方法:收集畸精组(畸形精子症患者)和对照组(精液各项指标正常的患者)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2PN受精的第3天的废弃胚胎,应用X、Y、18号染色体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这些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畸精组及对照组胚胎128个,消化处理后共获306个细胞完整、核清楚的卵裂球。成功固定289个,固定率(固定卵裂球数/获得卵裂球数)为92.5%(283/306);其中信号明显有273个,出信号率(出信号卵裂球数/固定卵裂球数)为96.5%(273/283)。有109个胚胎显示染色体情况信号,其中畸精组有59个胚胎,对照组有50个胚胎。畸精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40.7%(24/59),对照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46.0%(23/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畸形精子症患者本身不会增加常规体外受精中胚胎染色体异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