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版印刷自唐五代起,至两宋全面发展繁荣。北宋开国之后推行右文崇儒的政策,同时改革科举取士,将其作为录用官吏的主要途径,并大力兴办官、私学校,整个社会形成了刻苦读书的良好风气。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刻书业开始得到全面的发展,至北宋中期已经逐渐形成一项独立的文化产业,官刻、私刻、坊刻三个刻书系统基本成型,其中由于政府积极参与刻书,以国子监为中心的中央官刻最为发达。同时,形成了汴京、四川、杭州、福州四个刻书中心地区。北宋末发生靖康之乱,宋室南迁,刻书产业的重心也随之南移,由于国子监的书板遭到战火的毁坏几乎荡然无存,宋代中央官刻由此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南方各地方官刻的蓬勃发展,私刻的日益繁荣以及坊刻的后来居上之势。刻书中心也变成了浙、蜀、闽三地。和北宋刻书多以具有教化作用的正经正史不同,南宋刻书经、史、子、集全面发展,大量唐人诗文集在此期间得到编辑刊刻,尤以杭州的书棚本和成都眉山地区的唐人文集十一行、十二行本为盛。 本文通过对宋以来重要书目的系统梳理和比较,统计出知见宋刻唐人诗文集的家数、种类,约为98家,247种作品集(含一书多版,不含一版多刻),从而对宋代编刊唐人诗文集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从编辑、作者、刊刻三个角度出发,对宋刻唐人诗文集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雕版印刷的发展繁荣使得唐宋文学的传播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中国文学从此由写本时代进入了刻本时代,因手工抄写方式缓慢传播导致一般人难得一见的诸多珍贵古籍得以大量刻印,进入普通读书人和寻常老百姓家中,其中唐人诗文集的刊刻占了很大比重。作为承载一个时代文学思想和审美趋势重要工具的诗文集大量涌入宋人的视野范围,对宋人的阅读环境、阅读方式、思维模式和审美取向都带来了一定范围内的影响,进而对宋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震动。本文从宋诗特色、宋代文学语言的变化及两宋文学整体特色着眼,以知见宋刻唐人诗文集为中心,对宋代印刷给文学带来的推动做一简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