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P组),丙酮酸乙酯治疗组(T组),每组24只。SAP模型由5%牛磺胆酸钠大鼠胆胰管逆行注射诱发而成。模型成功后T组立即行丙酮酸乙酯腹腔注射(40mg/kg,每6小时给药一次),P组腹腔注射等量乳酸钠林格氏液,S组仅开腹翻动胰腺,不制作SAP模型。术后各组于3、6、12小时三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血清标本,每次8只。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1L-6)、高迁率族蛋白-B1(HMGB-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并切取肝组织检测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
1.血清ALT、AST、TNF-α、IL-6、HMGB-1变化:P组血清ALT、AST水平在重症胰腺炎诱导后随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高,均显著高于S组(P<0.05),T组ALT、AST水平明显低于P组(P<0.05),但仍高于S组(P<0.05);P组血清TNFα、IL-6水平在重症胰腺炎诱导后逐渐升高,6小时达高峰,12小时后开始出现降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S组(P<0.05),T组各时间点TNF-α、IL-6水平则明显较P组降低(P<0.05),但仍高于S组(P<0.05);在3小时点,三组HMGB-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P组血清HMGB-1水平在重症胰腺炎诱导后6小时达开始升高,12小时达高峰,较S组明显升高(P<0.05),T组HMGB-1水平在6、12小时则明显较P组降低(P<0.05),但仍高于S组(P<0.05)。
2.肝脏组织中NF-κB活性:S组在3、6、12小时均只有少量肝细胞的NF-κB活化,P组在SAP模型建成功后可见大量肝细胞的NF-κB活化,随着时间延长,NF-κB活化后的肝细胞越来越多,T组NF-κB活化后的肝细胞数量各时间点则较P组显著减少(P<0.05)。
3.胰腺和肝组织病理观察:肉眼观察S组肝组织正常,P组与T组可见腹腔内大量血性腹水,胰腺充血水肿、明显坏死,呈深褐色;肝脏充血肿胀,呈暗红色;肠系膜及大网膜可见大量皂化斑。光镜下:S组胰腺组织正常,P组胰腺早期间质充血、水肿明显,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呈片状坏死、出血;12小时后胰腺间质水肿明显,可见大片坏死、出血,小叶轮廓破坏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T组胰腺组织也可见充血水肿、片状坏死、出血、小叶轮廓破坏,但12小时后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光镜下:S组肝索排列正常,肝细胞无变性、坏死;P组可见肝脏在SAP模型成功后3小时开始出现肝细胞水肿,肝窦扩张,肝细胞索排列紊乱,6小时可见点状坏死,汇管区内有较多炎细胞浸润,12小时后更明显。T组各时间点较P组减轻。
4.肝组织电镜观察:S组各时间点肝脏超微结构正常;P组表现为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排列紊乱、消失,内质网肿胀,细胞浆内空泡变性。T组对应各时间点肝细胞损伤较P组减轻。
结论:丙酮酸乙酯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和TNF-α、IL-6、HMGB-1等多种早晚期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