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在中国美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术事件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1994年,杨春时发表了题为《走向"后实践美学"》的论文,对实践美学展开了批评。针对杨春时的批评,实践美学的捍卫者立即发文反驳,形成了影响全国的大论争。在论争中,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潘知常的生存美学,张弘的存在美学组成了后实践美学,改变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整体格局。 后实践美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后实践美学是中国美学的自我修正。基于民族救亡图存的需要,美学自传入中国开始就由哲学学科扭曲为应用学科,审美教育成为美学中心。20世纪50年代之后,受意识形态的强势影响,表面繁荣,实际没有学术独立性。直到后实践美学兴起,立足审美活动的实际建构美学理论,情况才发生改变。其次,后实践美学是现代性反思-超越层面在美学领域的折射。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精神动力,由感性层面、理性层面与反思-超越层面三部分构成。近代以来,中国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几乎一纸空白。后实践美学守护着人类终极意义,追求审美超越,是建构现代性反思-超越维度的先行军。最后,后实践美学是现代哲学的理论延伸。西方现代哲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格局。审美活动是人类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哲学必然要对这一个领域进行研究。后实践美学家正是基于现代哲学的大胆的创新。 后实践美学理论繁杂,作为统一的美学流派,它的整体性来源于共同的功能。后实践美学有两个功能,否定方面为批评实践美学,肯定方面为守护人类精神家园与终极价值。其中,肯定方面的功能填补了中国现代性反思-超越层面的空缺,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另外,共同功能是建立在一定共识基础上的,后实践美学各家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理论共识:第一是对哲学观念变革的体认,第二是对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态度,第三是对美学基础的反思,第四是对审美功能的体会。从共识到功能统一,后实践美学以不同于实践美学的方式取得了自身的整体性。 后实践美学是统一的流派。超越美学、生命美学、存在论美学却也各成体系,在中国美学中占据独特的地位。首先,超越美学以存在作为逻辑起点,对存在进行了再阐释,通过引入主体间性概念,构造了体系严整的形而上学美学。填补了中国形而上学美学的缺失。其次,生命美学以感悟作为方法论,实现了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研究领域的整合。立足生命美学,潘知常深入挖掘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同时,通过为美学补充神性与信仰维度,提升了美学的理论层面,使美学成为了人类思想的最高表现。最后,存在论美学的出发点是对美学研究现状的不满,展开形式是论争,具有较强的历史感与实用性,原创性较弱。但是仍然对本体论问题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对海德格尔哲学与艺术理论的理解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总之,后实践美学是当前中国美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它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看清当前中国美学的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