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GAD67-GFP小鼠精神分裂症(SP)发生后GABA能神经元在海马的表达;阐明GABA能神经元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新生颗粒细胞的共存模式,为SP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制备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将48只出生6周的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只。实验组腹腔注射MK-801,0.6mg/kg/d,对照组等时等剂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4d。对两组动物分别进行BrdU标记,断头处理:(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GABA能神经元的表达以及与BrdU标记的新生颗粒细胞的共存模式;(2)尼氏染色观察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元的变化(3)流式细胞技术:观察海马神经细胞的增殖情况。(4)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海马GABA能神经元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5)利用RT-PCR技术,检测海马GAD67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1)GABA能神经元在海马的变化:①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海马齿状回GABA能神经元阳性细胞数目未见明显变化(P>0.05);未发现GABA能神经元与新生颗粒细胞的共存。②Western-blot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GABAa蛋白及GFP蛋白均未有明显变化(P>0.05);③RT-PCR结果:实验组小鼠海马GAD67m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2)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变化:①尼氏染色结果:对实验组及对照组齿状回区行光密度分析,未发现明显改变(P>0.05),正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区尼氏小体排列整齐,未发现其深染,紊乱,及异常增多;实验组小鼠齿状回区尼氏小体排列紊乱,断裂,在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可见一明显深染的尼氏小体聚集带。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新生神经细胞的数目显著下降(P<0.05)③流式细胞结果:实验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增殖显著下降(P<0.05)。结论(1)GAD67-GFP小鼠精神分裂症后海马齿状回GABA能神经元阳性细胞数目未见明显改变。(2)GAD67-GFP小鼠精神分裂症后可引起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降低,及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尼氏小体排列表达的变化。(3)GAD67-GFP小鼠精神分裂症后,在蛋白水平上,海马GABAa及GFP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4)GAD67-GFP小鼠精神分裂症后,在mRNA水平上,海马GAD67mRNA的表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