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猪休克模型建立及病理生理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yx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猪模型;探讨沙漠干热环境失血性休克猪病理生理特点,及沙漠干热环境不同温度对生存率测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雄性的长白仔猪50头(25kg-35kg),随机分为常温假手术组(环境温度25±1℃,湿度35±5%,n=10),常温创伤失血性休克休克组(环境温度25±1℃,湿度35±5%,n=10),干热环境假手术组(环境温度40.5±0.5℃,湿度10±2%,n=10头),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干热环境Ⅰ组,环境温度40.5±0.5℃,湿度10±2%,n=10头),干热环境Ⅱ组(环境温度41.5±0.5℃,湿度10±2%,n=10头)。按实验设计提前达到相应的环境参数,将实验动物置于人工实验舱内,分别在各自环境暴露3小时,建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变化,直至动物自然死亡。结果:(一)1.沙漠干热环境THS动物存活时间明显短于常温THS组(P<0.01);2.沙漠干热环境THS的氧储备量明显低于常温THS组,氧耗和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常温THS组;3.沙漠干热环境HR、CO、CI明显高于常温环境TSH组;4.干热环境的THS组放血量低于常温环境THS组;5.沙漠干热环境组暴露后肠组织充血,脾脏重量大于常温组。(二)、1.常温THS组存活时间为567±16.9min,干热Ⅰ组生存时间178±3.6min,干热Ⅱ组存活时间为61±2.8min,三组存活时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常温THS后体温较长时间稳定在一定水平,稳定期后呈进行性下降;而干热Ⅰ组休克后缓慢上升,两相邻时间点温度无显著差异;干热Ⅱ组模型成功后体温很快升至42℃,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直至动物死亡,相邻两时间点体温差异显著。结论:1.沙漠干热环境THS的氧耗、氧摄取率较常温THS更高,代谢水平更高,血液中乳酸堆积出现时间早,快速增加也更早,机体处于更高代谢水平,需氧量也较多,也使沙漠THS的损伤更早更严重;干热环境THS的高代谢状态使其在CO、HR、CI均高于常温THS组;干热环境中由于体温的升高,散热机制的作用,使干热环境中达到相同休克程度时放血量少于常温THS组,使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更差;沙漠干热环境THS的存活时间明显短于常温环境,提示沙漠干热环境可加速THS动物死亡;2.沙漠干热环境Ⅱ组存活时间更短,提示在沙漠干热环境下,环境每升高1℃,可明显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猪的生存时间;体温升高的速度与死亡速度呈正相关,温度升高越快死亡时间快,生存时间越短,提示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过程中有效地控制体温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清皮质醇的方法,0.5ml血清加150ng地塞美松(内标剂)在55℃孵育15分钟后用5ml乙醚提取类固醇。移有机相于一尖底管、蒸干,残留物用100μl动相(1,2─二氯乙烷、异丙醇、环已烷按6/11/83容积混合,每
针对煤矿井下设备实际工况的特殊性,基于非标机械设计理念,结合矿用减速器实际工况特点,从结构创新、分布式设计、分体组合设计、工艺孔设计和廓形优化等方面,优化矿用非标减
【目的】探究超声组学评估microRNA-122(miR-122)抑制裸鼠皮下肝细胞癌(HCC)移植瘤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建立裸鼠皮下HCC移植瘤模型,治疗组(n=6)和对照组(n=6)分别接受瘤内
目的:探索高职旷课频发学生的旷课行为与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力、父母教养方式四方面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量表(16PF)、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自我控制量表(S
高职院校的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方式,在非遗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研究不断深入,地方高职院校担负着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传
高效的配送是快递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为了有效管理快递和规划路径,首先,采用用例图进行了需求分析。接着,采用Struts2、Spring和Hibernate框架进行了系统架构设计。然后,
本文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正> 1999年10月我院成功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加阑尾切除术5例,以下是手术配合体会: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男3例,女2例。年龄25~54岁,均有多年胆囊炎、胆囊结石、慢性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及PET,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
第一部分大鼠ADSCs体外分离培养及CM-Di I标记后的传代示踪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建立一种分离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并将其用CM-Di I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