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实体肿瘤的生存、生长和转移有赖于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各种类型肿瘤治疗方面均取得了可观的疗效。但不同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早期预测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对于个体化筛选抗血管生成治疗受益患者及规避不良反应尤其重要。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氟-18-ALF-NOTA-PRGD2(18F-RGD)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肿瘤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该前瞻性的临床试验以进行二线或者三线阿帕替尼治疗的、具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需接受18F-RGD PET/CT检查。使用自动勾画的方法,分别勾画各肿瘤病灶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测量相应的PET/CT参数,包括标准化摄取值峰值(peak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peak)、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ean)。并且本研究通过对正常脏器的PET与CT图像ROI的勾画,获得SUVmax和SUVmean值。所选脏器包括甲状腺(thyroid)、胃壁(贲门[cardia]、胃体[stomach body]、幽门[stomach pylorus])、肝脏(liver)、脾脏(spleen)。研究中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U检验的方法分析PET/CT参数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分析方法确定PET/CT参数预测疗效的准确性;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χ2 test)进行构成比的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简称K-M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比较患者的生存。结果该临床研究入组了38例患者,其中25例患者(42个可测量肿瘤病灶)完成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的随访,30例患者完成了不良反应的随访。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3个月(范围,1-1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3个月(95%CI,1.04-4.96)。抗血管生成治疗有效的肿瘤病灶的SUVpeak和SUVmean明显高于无效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UVpeak,4.98±2.34 vs.3.59±1.44,P=0.048;SUVmean,3.71±1.15 vs.2.95±0.49,P=0.036)。抗血管生成治疗有效的肿瘤病灶的SUVmax高于无效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8±3.33 vs.4.74±1.83,P=0.078)。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SUVmean(ROC曲线下面积[AUC]=0.700)比SUVpeak(AUC=0.689)能够更好的预测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ROC曲线分析表明SUVmean的最佳阈值为3.82。以SUVmean=3.82为界值进行K-M曲线分析,显示SUVmean越高,PFS越长(5.0 vs 3.4月,P=0.036)。30例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为乏力、高血压和恶心。发生乏力的患者甲状腺和肝脏的SUVmax和SUVmean明显低于未发生者,发生高血压的患者甲状腺、幽门、脾脏的SUVmax和SUVmean明显低于未发生者,发生恶心的患者甲状腺、肝脏、贲门、胃体、幽门、脾脏的SUVmax和SUVmean明显低于未发生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预测不良反应的最佳组合为SUVmax-liver与乏力(AUC=0.789),SUVmax-spleen与高血压(AUC=0.815),SUVmax-cardia与恶心(AUC=0.909)。ROC曲线分析表明SUVmax-liver、SUVmax-spleen和SUVmax-cardia的最佳阈值分别为4.57、6.41和2.20。卡方检验显示SUVmax-liver、SUVmax-spleen和SUVmax-cardia摄取值低的患者乏力、高血压、恶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摄取值高的患者(P<0.01)。结论基线18F-RGD PET/CT参数可以预测晚期肿瘤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肿瘤病灶的RGD摄取参数值越高,疗效越好。肝脏、脾脏和贲门的RGD摄取参数值越高,乏力、高血压、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