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在野外实测体积磁化率,划分出污染范围和程度的基础上,系统采集样品,完成了样品的磁化率(x)、等温剩磁(IRM)、饱和等温剩磁(SIRM)、天然剩磁(ARM)、磁滞回线、K-T曲线等磁学参数的测试,并结合磁参数的比值及磁性矿物的镜下分析,详细讨论了广州市土壤中磁性矿物的种类、含量、颗粒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完成了广州钢铁厂附近G2剖面全部样品和番禺PY01剖面部分样品的化学测试,讨论了重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及成因、重金属含量与磁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认识:
广州市表层土壤中磁性矿物以假单畴的亚铁磁性矿物(主要是磁铁矿)为主,同时也含有一些反铁磁性矿物,如钎铁矿和针铁矿;磁性矿物含量及颗粒大小,与距污染源的距离有关,随着距离的增大,磁性颗粒物含量减少,粒度变小。污染区附近土壤中磁性矿物以颗粒较大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未污染区域土壤中含有很少量的亚铁磁性矿物,磁性颗粒细小。
广州钢铁厂附近属典型污染区域,土壤中含有大量的亚铁磁性矿物。镜下观察到大量的球状、团块状磁性颗粒,粒径达30μm,表面有裂痕,系典型人类活动的产物。土壤中亚铁磁性矿物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G2剖面化学分析表明:Cd元素在地表属于重污染元素,其余各元素属于轻污染,剖面自上而下,综合污染等级变化趋势为重污染→中污染→轻污染→警戒,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逐渐降低。除Mn元素外,各重金属元素总量与磁学参数x、SIRM、ARM相关性较好。进一步的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发现,重金属元素形态中碳酸盐态和有机态所占比例较少,各重金属元素主要以残渣态为主(>50﹪)。残渣态中各元素(除Mn外)与磁化率相关性较好(>0.73)。炼钢过程中生成大量的灰渣和飞灰,含有很多的亚铁磁性矿物。这些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磁性矿物在降落到土壤过程中,温度急速降低,内部收缩致使磁性矿物表面出现裂痕,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类似于雨滴的球状、团块状颗粒,明显区别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磁性矿物。亚铁磁性颗粒在降落过程中还受到风力影响,产生了磁性矿物类型、含量和颗粒大小的分异。降落到土壤中的这些灰渣和飞灰,以稳定形式存在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迁移,因此重金属元素中残渣态所占比例较大,G2剖面上磁学参数及重金属元素含量差异较大,自上而下具有逐渐减小的规律,且磁学参数与重金属元素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据此本文建立了重金属元素总量与磁学参数x、SIRM、ARM线性回归方程,该方程较为显著,可用于估算相似环境下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提取污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