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部分大学生选择了“宅生活”,他们长期地将自己封闭在家、宿舍、租住地等室内,拒绝外出和参与集体活动,主要使用互联网与外界交流,借助网络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依靠“宅”逃避来自现实世界的种种压力和挫折,这一现象已引起各界学者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的成长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本文认为,对于正处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提升各种能力素质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宅生活”现象的消极影响更为明显和突出。面对日益壮大的大学生“宅生活”群体,本文旨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深入研究大学生“宅生活”现象,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求针对原因探索出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的具体策略,为大学生尽快走出“宅生活”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全面梳理了“宅生活”现象的内涵、“宅生活”群体的特征、大学生“宅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以及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的具体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了笔者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前提。对“宅”、“宅生活”现象进行了概念界定,阐述了“宅”的内涵、“宅生活”现象的内涵和“宅生活”群体的特征,同时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大学生“宅生活”现象的现状、“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以及大学生“宅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学术资料,又立足现实生活,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个别同学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宅生活”现象存在于部分大学生当中,并且这一现象对大学生的成长利弊共存且弊大于利,进而总结出“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身体“亚健康”疾病年轻化、造成心理封闭和社交障碍、影响学业和能力素质提升、导致社会化进程受阻。此外,还对大学生“宅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宅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部分大学生存在逃避心理和盲从心理、高校忽视心理疏导且课程和活动吸引力不足、父母片面重视学业轻视子女心理发展且家庭沟通不畅、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助长了“宅生活”。第四部分是本文的落脚点,主要介绍了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应遵循的教育原则和具体的策略。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应遵循的教育原则主要包括:循循善诱的疏导原则、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原则、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减轻大学生的逃避心理实现盲从心理的积极转化、高校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学与活动质量、重视子女心理发展搭建亲子沟通桥梁、营造有利于走出“宅生活”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