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宓是陕西泾阳人,出身关中世家。家族的熏陶与关学的积淀接受了传统文化,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命本体意识之中。在美国哈佛大学,吴宓接受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白璧德对儒家文化的肯定,让他更坚定了对传统文化的信仰。既然东西方文化各有优势,那就可以在相互比较中寻求精华加以吸收,或者用西方理论重新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吴宓决心把国外的比较文学识带回国内,把中国打造成“亚洲新希腊”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这种“熔铸中西文化精华”“融会贯通”的思想,成为吴宓比较文学观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和先驱,吴宓为开创和发展现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比较文学学科体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吴宓的诗歌、诗论、小说理论、戏剧观和日记等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比较文学思想;他所主创的《学衡》杂志和其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中也体现了吴宓融汇中西的比较文学思想;他还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播比较文学思想,这一系列措施都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吴宓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文章的正文部分,总体上论述了吴宓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关系。第一章为吴宓的比较文学理念和实践,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论述了中国比较文学发生的历史。第二节分为五个小节,第一节主要论述中西兼容的文化学养是吴宓比较文学观念形成的基础。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对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的接受使吴宓使吴宓形成了独特的比较文学观念。第二节主要论述吴宓诗论的比较视野。在《诗学总论》、《英诗浅释》、《论诗之创作一答方玮德》等论文中,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诗歌作品的对比分析和分类归纳,提出了自己关于诗的发展取向见解,认为诗歌应采取“旧颜新质”的方式,不要丢掉传统的格律之美等主张,从而奠定了他在比较文学史上鼻祖的地位;第三节主要论述吴宓小说理论中的比较文学观念。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解释《红楼梦》,吴宓并非第一人。王国维就曾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解释《红楼梦》的美学意境。然而用中西小说对比方法来研究《红楼梦》,吴宓却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对《红楼梦》等古今中外大量小说的比较研究后,吴宓从宗旨、题材、结构、人物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关于小说创作的独特理论。第四节主要论述吴宓戏剧观中的比较文学思想。吴宓亲自创作了《陕西梦传奇》并且把美国诗人郎费罗的长诗《伊凡吉琳》改编为《沧桑艳传奇》。吴宓对中西戏剧进行了比较,并且提出了戏剧应该重想象和精神等独特见解。第五节主要论述了吴宓的翻译观和译作中的比较文学思想。此外,在吴宓的诗歌和日记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比较文学思想,他总是以宽广的视野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这相对于同时代学者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极端态度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第二章为吴宓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制,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论述吴宓通过传播和教育的方式宣传其比较文学思想。为了更好地传播比较文学思想,吴宓与其同仁创办了《学衡》杂志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从创刊宗旨、封面画像到主要内容等都体现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思想。留学归国后,吴宓将毕生的精力奉献于教育事业,他先后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四川联合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文学与人生”“中西诗比较”和“欧洲文学史”是他在这些大学长期开设的三门课程。早在清华大学吴宓就已经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研究”,使比较文学学科首次进入高等学府的大门,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员。第二节主要论述吴宓最终建立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制度。为了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制度,吴宓采取了制定培养方案、延请名师和设置课程等措施,最终建立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规范,并培养了大量精通中西文化的人才。然而对吴宓与比较文学的研究虽很多文章都有所涉及,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叙述上,且关于吴宓对比较文学学科建制的贡献,在很多比较文学著作里不是一笔带过就是根本不提,而系统地梳理论述吴宓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制的开拓性作用对于了解吴宓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及文化观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吴宓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为研究内容,系统地梳理了吴宓的大量著作和所办报刊杂志,从中提炼出吴宓融汇中西的比较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吴宓为建立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制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巨大意义,进一步拓深了吴宓研究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