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利用其物理效应及经络穴位效应相结合,观察其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治疗提供一种无创、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再通过回顾性分析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眼震视图结果,探讨中医证型与眼震视图结果的关系。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50例来自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严格按照国内外指南推荐用药方案及药物说明书适应症给予每晚口服氟桂利嗪5mg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选用双侧风池穴、天柱穴及丰隆穴刺激,予疏密波刺激维持20分钟,早晚各一次,持续治疗一周后评价临床总疗效、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观察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早期疗效以及对何种中医证型的前庭性偏头痛疗效更佳。并通过回顾性分析5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眼震视图结果,探讨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眼震视图结果分布特点及其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5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3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一般既往史、治疗前DHI量表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及VAS评分差异以及两组各中医证型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两组治疗前后各自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一周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84.00%,对照组总有效率56.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治疗前后DHI量表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TCMSSS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阳上扰型治疗前后DHI量表及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MS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风阳上扰型DHI量表评分改善较痰浊中阻型更明显。气血亏虚型及肝肾阴虚型眩晕患者治疗前后DHI、TCMSSS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窍型因病例数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5、共33例VM患者同意行眼震视图检查,其中提示单独前庭周围病变的23例,比例为69.70%,提示单独前庭中枢病变的4例,比例为12.12%,两者并存的6例,比例为18.18%。74.36%提示前庭周围病变,25.64%提示前庭中枢病变。6、平稳跟踪试验及凝视试验均正常。扫视试验、视动试验、自发试验及变位试验大部分均正常,比例依次为90.91%、96.97%、90.91%、85.71%。摇头试验及温度试验异常比例稍高,分别为39.40%、46.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提示单独前庭中枢病变主要为肝肾阴虚型,比例为50.0%,其次是痰浊中阻型及气血亏虚型,比例均为25.0%。提示单独前庭周围病变主要为风阳上扰型、痰浊中阻型,比例分别为56.52%、26.08%。提示两者并存是主要为风阳上扰型、肝肾阴虚型,比例均为33.3%。各组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8、痰浊中阻型、风阳上扰型、气血亏虚型及瘀血阻窍型与VNG结果分布无明显关联(P均>0.05),肝肾阴虚型可能影响VNG的结果分布(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早期内显著改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降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其中风阳上扰型及痰浊中阻型疗效更佳。且此治疗方法无创伤、充分发挥了电刺激及穴位的相互作用,相比于针刺、穴位注射等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不存在晕针的可能性,且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也易为临床患者所接受。大部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眼震视图结果提示周围性病变,以摇头试验及温度试验异常为主,平稳跟踪试验、视动试验、凝视试验及固视抑制大多正常。痰浊中阻型、风阳上扰型、气血亏虚型及瘀血阻窍型与VNG结果分布无明显关联,肝肾阴虚型可能影响VNG的结果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