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用地分等成果构建了全国农用地系统内部相对质量差异的梯级,但具体每个梯级的绝对值水平尚不明确。产能核算是农用地分等成果深化和运用,通过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的核算,定量研究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以及潜力分布,评价农用地质量地域差异。首先研究了农用地产能核算理论,建立了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生态和经济理论为支撑的产能核算理论体系,包括自然生态带理论、土地生产力形成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和土地适宜性理论等,及其在农用地产能核算中的应用和指导意义。其次研究了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方法。运用产能核算技术规范和理论体系为指导,采用样地法、替代法、比较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特尔菲法和3S技术等,通过调查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自然质量等指数与理论产能、利用等指数与可实现产能之间的函数关系,比较分析农用地利用强度和生产潜力。再次总结了农用地产能核算流程。分作物和分地类调查和收集全省各县(市)农用地样本点地块的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以县(市)为单位,采用均值方差法分作物修正和剔除异常产能样本点数据;收集和整理农用地分等成果,将分等成果图、利用现状图和乡村界限图校正到省界限图中;在分等单元图中添加样本调查点,导出样本点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图斑面积;以县(市)为单位分等别修正和剔除异常样本点,将作物产量折算成标准粮产量,分地类进行面积平差配赋并导回分等单元图;导出样本点属性数据,即样本点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以及面积,与调查样本对应的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建立模型关系,并测算全省及各县(市)农用地利用强度、潜力和分布。最后建立了成果运用领域:构建了安徽省五个指标区农用地理论、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汇总得出安徽省及各地市农用地理论、可实现和实际单产、总产;结果发现:安徽省农用地理论和可实现产能潜力巨大,在维持本省粮食需求的同时,应加大粮食输出力度,且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用地可进一步扩大;但实际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际生产量有限;研究结果也显示保护农用地生产能力必须在保持一定量农用地面积基础上,实现农用地等别不降低。文章还探讨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应用,将核算成果融入到土地管理各领域,分析了安徽省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阐述了在“土地整理评价”、“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土地利用规划”以及“耕地占补平衡”等领域的应用。在“土地整理评价体系”中构建了确定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评价土地整理前后土地质量差异的方法,以此衡量土地整理的效果;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中以量化的产能为依据,以确定补偿耕地的面积和保护补偿数额;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构建了规划区域内农用地产能不降低为目的评价体系;在“耕地占补平衡”中以产能圩标准代替数量质量折算,为科学评定占补平衡提供便捷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