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游”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作为盛唐的文化生成,既有时代的共性也有个人的特性。从历史角度看,他的存在样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表现在他对“古”文化的热衷和对个体生命的哲学思辨。在思想的高度上,李白已然站在了透视世界的顶端,但也不免沉湎于世俗价值的主流,这是其往复在“天真”和“纯真”之间的苦痛根源。本文以“游”作为研究的线索,贯通李白的游旅、游思和神游的文学创作;以“游”文化的时代变迁作为李白之“游”的研究背景,探究李白综合型的文化个性和开创型的形象典范。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及文学理论、美学角度展开,并进一步探究了李白不拘于俗的独创性。首先,绪论部分着重描述了中国古代“游”文化的时代性和李白研究的学术概况。其中“游”的时代性以秦汉即儒家文化独尊为界,包括秦汉前和秦汉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风貌,区别在于“游”是秦汉前的社会“常态”和秦汉以后的社会“变态”。李白之“游”的相关研究至今大多以散论的形式出现或于专著中作为侧面加以概述,而以其为中轴的全面研究还是略欠缺的。文章第一章,以李白的“游旅”生活为主。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生活方式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群体代表,既表现了盛唐好游的社会风尚也表现出了李白不同于他人的个性。正是这种以“游”为常态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李白和儒家稳居生活方式的格格不入,故呈现着与世界“疏离”的意识。这种“疏离”除了表现在生活上还呈现在思想上,因为他的游思多来自“游”为常态的先秦时代。第二章探究了李白源自先秦时期的“游”文化思想根源,特别是对楚文化孕育的屈、庄思想的继承。而秦汉以来儒家的游思或多或少也给李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所以他在积极入仕上矢志不渝、至死不休。而作为宗教,释、道的精神远游给李白提供了新的延伸空间,也使李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即“谪仙”,这也是对一生不得志的另一种心理满足。第三章则以李白的诗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李白诗文创作中“神游”的具体体现,包括人与物间的精神会晤、心于物外的精神超越、“游”性思维的创作方式。前两部分从文学理论和美学角度探究李白作品中的精神远游,最后一部分则着重分析了以“意识流”为特征的“游”性思维创作方法。全文最后对李白的“游”研究作了概述。李白的悲剧性结局,不只是因为当时天生我才而不得用,更是因为“游”这种“存在”的样态使李白从开始就注定是个“错误”。
其他文献
大学英语听说课是一门重要的培养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的课程。对于学习语言的人来说,能否熟练掌握听说技能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根据沉浸理论观点,重点讨论如何将沉浸理论运用到大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与脑卒中的关联。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0例作为
多年来,病理专家通过传统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组织的玻璃切片来进行诊断和研究。如今,病理专家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虚拟显微镜软件来观察数字切片,诊断和研究的过程更为便捷、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大规模流入我国,FDI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成为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前人长期的研究表明,FDI技术溢
家庭学校运动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场教育与社会双重运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家庭学校运动对美国基础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与教育界对
人类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并将继续表明这样一个真理:人类的发展取决于人类的创新活动和能力。要实现中国梦,同样也必须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创新让梦想变成现实。习近平说:“实现中
今天人们面对的决策问题比以往更加复杂,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决策者在选择过程中所承受的时间压力,都对现有的决策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由于人所生存的环境本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