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逃逸问题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a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高发犯罪,本身已令人痛心,而逃逸行为更是为良知和法律所不能容忍。从逃逸行为被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到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出台,逃逸行为在交通肇事罪的规定中有了更为详细的规定。然而,由于立法技术的问题,学界和实务界对司法解释规定逃逸的相关条款一直争议不休。所以对逃逸进行细致研究很有必要。本论文由如下四章构成:   第一章: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基础理论。文章开篇介绍我国交通肇事罪逃逸规定的由来,然后对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发生范围进行厘清。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我国交通肇事罪逃逸规定划分为三种情形:交通肇事逃逸情形、“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指使逃逸”情形。最后,指出2000年《解释》在规定以上三种逃逸情形中存在的缺陷。   第二章:交通肇事逃逸情形。因2000年《解释》界定逃逸引发学界广泛争议,该章首先介绍学界争议,分析后提出笔者观点。其次,指出逃逸性质上属于定罪情节。再次,对逃逸的构成特征进行阐述。最后,就逃逸的处罚进行分析。   第三章: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该章首先分析《解释》界定“因逃逸致人死亡”可能引发的歧义,提出完善建议。其次,指出“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再次,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特征予以阐述。最后,就“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罚进行分析。   第四章:交通肇事指使逃逸情形。该章首先介绍“指使逃逸”以共犯论处引发的争议,指出以共犯论处缺乏理论支撑,同时指出指使逃逸也不是共同过失犯罪。其次,就惩罚指使逃逸人的根据进行剖析。再次,对学界以窝藏罪、遗弃罪处罚指使逃逸的观点进行否定评价,建议通过设立指使逃逸罪的方式解决指使逃逸人的刑事责任。最后,就指使逃逸罪的构成特征予以分析。   第五章:交通肇事逃逸规定的完善建议。该章首先介绍国外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的立法概况,分析与我国的异同点,接着就2000年司法《解释》中逃逸相关规定的缺陷提出完善建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广东省育龄妇女在月经周期中不同时机性生活对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21~35岁健康已婚、月经正常、有意愿怀孕的妇女。纳入研究期间不采取避孕措施,在预计排卵
近代中国,堪称世界性的“宪法博览会”、“行宪试验场”。而近代宪法作为工具性宪法,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可弭”的历史使命。继清末民初宪政帷幕的拉
学位
随着国际社会刑事被害人权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被害人的诉讼地位与权利保障在各国司法制度改革中日益得到重视。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赋予刑事被害人当事人的地位,使其享
学位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前,企业年金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企业年金受益人权益的保护却不容忽视,否则非但无法改善职工退休生活水平,还会损害到职工的利益,最终阻碍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不仅要求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还要求具有实践性。因此,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和主要内容的分析,从而发掘生
十八大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在此前提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劳动关系的有序运行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基础,然而,近些年,我国的劳动关系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集体劳动关系领域,我国集体劳动纠纷的数量居高不下,罢工、集体静
党员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是提高我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刘少奇同志历来重视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员教育问题,为此他在领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