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COPD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由于肺动态过度充气,膈肌低平,初长度-张力关系处于收缩不利位置。COPD为慢性系统性炎症综合征的一种,吸烟、酸中毒、缺氧等因素导致氧自由基水平增高,通过激活溶酶体自噬、凋亡蛋白酶体与钙蛋白酶体等途径,加剧了膈肌纤维的损伤萎缩。同时气道阻力增加,PEEPi等因素使膈肌呼吸负荷增加。通过适应性训练效应,膈肌肌球蛋白重链重构,线粒体及毛细血管密度的增加代偿,膈肌以牺牲收缩力为代价获得耐疲劳性。部分患者因呼吸泵功能与呼吸负荷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因素打击下失衡,最终需有创通气。动物研究表明CMV通气短时间内即可导致膈肌出现纤维破坏及萎缩,并将此现象定义为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保持适度的自主通气对延缓膈肌功能障碍有帮助。而颤搐性跨膈压及膈肌复合动作电位的监测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COPD膈肌在通气过程中变化。一体式多功能食道电极管及双向无重复呼吸电磁阀全自动触发装置等测量技术的改进使ICU膈肌功能监测安全、准确。 目的: 1.探索双向无重复呼吸电磁阀全自动触发装置在膈肌功能监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2.通过利用双向无重复呼吸全自动触发装置触发双侧颈前膈神经磁刺激,评估机械通气过程中COPD患者颤搐性跨膈压及膈肌复合动作电位的变化,了解颤搐性跨膈压与通气时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份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预计需有创机械通气时间48小时以上,符合COPD诊断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共14例。在转入重症医学科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及撤机时通过双侧颈前膈神经磁刺激技术获取颤搐性跨膈压及膈肌复合动作电位。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膈肌功能与通气时间关系。 结果: (1)双向无重复呼吸自动触发磁刺激装置较传统方法获得颤搐性跨膈压更大(5.87cmH2O比7.05cmH2O,P<0.05),变异系数更小(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2)本研究COPD患者经机械通气后经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颤搐性跨膈压值未有下降(P=0.617)。亚组分析初次测量时通气时间不大于40小时的患者(n=8),经配对t检验,P=0.021,经机械通气后,该组患者颤搐性跨膈压升高。(3)初次监测时已通气时间与此时颤搐性跨膈压Pearson相关性分析(R=0.555,P<0.05)。若排除外院转入的COPD患者,R为0.685,P值0.029,COPD患者初次监测颤搐性跨膈压与监测点距离有创通气开始时长呈正相关。(4)患者于初次监测时所获颤搐性跨膈压与后续通气时间无统计学意义线性相关(R=-0.085,P=0.815)。总通气时间与SBT时颤搐性跨膈压无统计学意义相关。 结论: 1.证实了双向无重复呼吸自动触发磁刺激装置在动态监测有创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膈肌压力监测中证实了机械通气能改善COPD患者收缩效能。 3.颤搐性跨膈压监测时机需在患者通气稳定时,才能真实反映膈肌收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