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系统复合物吸收光能并将之转化为电能,推动电子在光合膜上的复合物和电子传递体间传递,最终生成NAD(P)H。与此同时,光合电子传递导致质子在类囊体囊腔中积累,借以形成质子动力势(proton motive force,pmf)驱动ATP合酶催化ATP的合成。根据1961年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pmf包括跨膜电位ΔΨ和质子梯度势ΔpH两个组分。由于线粒体内膜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很低,线粒体pmf主要以ΔΨ形式储存,ΔpH只有0.5左右。而在叶绿体中,ΔpH必须达到1.8-3.0个pH值单位才能使囊腔中达到足够的酸性条件,用以激活非光化学淬灭NPQ和限制电子在Cyt b6f复合物上的传递,达到控制光能吸收和调节电子传递的目的。因此,叶绿体跨类囊体电位ΔΨ必须被快速地消散,才能够维持一定水平的跨膜质子梯度势ΔpH。早期研究表明:光合作用过程中类囊体是通过K+的外排和Cl-的内吞来实现类囊体膜两边的电中性,即降低跨膜电位ΔΨ。最近,负责类囊体K+转运的K+通道蛋白TPK3和K+/H+离子交换体KEA3被发现,但负责类囊体Cl-转运的分子基础仍未被发现,类囊体ΔΨ调控的分子机理和生理学意义也不清楚。 为了阐明类囊体跨膜电位ΔΨ调节的分子机理,我们以叶绿素荧光参数NPQ为指标,建立了筛选ΔΨ调节缺陷突变体的体系。NPQ由类囊体囊腔内一定浓度的H+激活,是高等植物散失过饱和激发能的重要手段。NPQ的变化可间接反映ΔpH水平,进而反映ΔΨ的变化。我们利用叶绿素荧光仪筛选得到一个NPQ诱导缺陷的突变体atbest1。我们通过Mapping和高通量测序克隆了AtBest1基因。蛋白质比对分析发现了Atbest1的一个同源蛋白Atbest2,但Atbest2表达量极低,表明AtBest1是拟南芥中的主要表达形式。通过测定突变体atbest1atbest2双突变体(称为atbest突变体)和野生型的pmf以及它的两个组份ΔΨ和ΔpH发现,atbest突变体中ΔΨ组分明显升高,而ΔpH仅仅有轻微降低,表明AtBest是降低ΔΨ、调控pmf分配所必须的。 AtBest是一个含有bestrophin结构域的类囊体膜蛋白,具有与哺乳动物和细菌bestrophin蛋白类似的四个跨膜结构域及三维结构。前期报道证明,bestrophin蛋白形成五聚体结构,是最新发现的一类Cl-转运蛋白。据此,我们推测AtBest很可能发挥着与bestrophin蛋白相同的氯离子通道功能。为了验证这一推测,我们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MT体外检测了光反应过程中跨类囊体膜的Cl-转运情况。我们发现照光期间atbest突变体类囊体Cl-不能流入,而在野生型中可以检测到Cl-转运到类囊体中,说明AtBest确实具有转运Cl-功能。 为了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AtBest介导的Cl-跨类囊体膜内吞的生理学意义,我们对突变体的叶绿体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atbest突变体类囊体的囊腔体积显著变大,这可能是AtBest缺失导致类囊体膜内外渗透压失衡造成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显示,光合作用过程中atbest突变体NPQ诱导效率降低,表明AtBest转运Cl-消散ΔΨ是ΔpH快速建立所必须。为了阐明AtBest调控ΔΨ的生理学意义,我们利用变化光检测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的NPQ诱导曲线并检测温室培养植株置于室外适应后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发现atbest突变体受到更严重的光抑制,表明AtBest是植物适应变化光环境进行光保护所必须。 综上所述,我们建立了有效筛选ΔΨ调节缺陷突变体的体系,首次发现了负责类囊体Cl-跨膜转运的离子通道蛋白AtBest。AtBest负责转运类囊体Cl-内流,是维持类囊体渗透压平衡、调控pmf分配以及植物光保护所必须的。我们的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ΔΨ调节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学意义,为深入研究光合作用精细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