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史前时期至汉晋时期的墓葬材料中,存在大量的动物随葬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动物随葬材料进行综合考察,探讨动物随葬的方式、随葬动物的种类及动物随葬习俗等问题。首先,对动物随葬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全面搜集整理,然后分析动物随葬的方式和种类。通过综合考察,总结出动物随葬的方式按随葬动物的部位可分为:随葬完整动物、随葬动物的特定部位两类;按放置位置又可分为墓内随葬、墓外随葬及墓外祭祀坑中随葬三类。其次,动物随葬习俗的历时性探讨,揭示出动物随葬习俗的纵向历时演变和相同时期(横向的)各地区间不同的差异。青铜时代:罗布泊地区、天山东部地区和帕米尔高原等区域,其社会分化还不明显,动物随葬的性质因地而异,罗布泊地区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天山东部地区和帕米尔高原动物随葬的性质仅是作为肉食,对逝者进行祭奠。还未演变为财富或地位的象征。而在时代稍晚的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流水墓地中,社会结构已经分化,动物随葬的性质已经显示出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早期铁器时代至汉晋:天山地区随葬牛骨在这一时期消失的原因是在气候环境变干冷的大背景下导致的。早期铁器时代的天山中段北麓至吐鲁番地区流行在祭祀坑中随葬完整的马的习俗。这与天山中段南麓至焉耆盆地西北地区和伊犁地区流行在墓室内随葬完整马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苏贝希文化墓葬周围的祭祀坑应是受察吾乎文化影响所致,但其随葬动物的性质却发生了改变。由宗教祭祀演变成为了地位、权利或者财富的象征。对山普拉一号墓地发现的两座殉马坑的性质和时代的分析认为古于阗人一般用马以祭神,信奉的是一种巫术和神祀相结合的宗教,其时代应属山普拉墓地早期,即西汉晚至东汉早期。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法,讨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异同,进而探索了这种相互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各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交流,这种影响主要有:焉不拉克文化的西进影响、察吾乎文化的扩张以及对周围文化的影响、苏贝希文化对伊犁河流域的影响、汉文化对西域丧葬习俗的影响等。到了汉代以后,中原和西域之间丝绸之路的开通,新疆地区受到汉文化以及佛教的传入、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各地区的民族、经济、社会都产生了很大变化,动物随葬的习俗也受到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