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缩写为ITF)是全球温盐环流中的重要一环,ITF携带赤道太平洋暖水经印尼多岛海输入印度洋,对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盐交换起重要的调配作用。东经90。海岭的MD77-151岩芯位于全球温盐环流在印度洋的传输路径上,能较好的监测ITF在印度洋的状态。通过对MD77-151岩芯中浮游有孔虫G.ruber和P. obiquilocutalata进行Mg/Ca测试,结合G.ruber的氧碳同位素,重建了东北印度洋约150ka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SST)、温跃层海水温度(TWT)、表层海水盐度(SSS)及上层水体结构变化情况。联系全球其他低纬洋区站位信息,结合高纬古气候记录,讨论了热带低纬海域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联系东印度洋相关站位,检验了ITF深入印度洋后水体结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终止期2(Termination Ⅱ)岭区的SST上升了2.83℃,终止期快速升温的时序与其他海区及极地气候记录相一致,此外,海因里希事件(Heinrich event) H5、H6事件在高纬和低纬的多个站位均有所体现,表明轨道尺度对全球气候的整体控制。前人对穿越流的研究多集中于印尼多岛海区,对输入印度洋后ITF的状态少有涉足,将SST和TWT差值△T作为ITF上层水体和性质的替代性指标,发现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MD77-151站位的△T与帝汶海峡的MD98-2172和MD01-2378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均为冰期较小,间冰期较大,分别对应冰期表层强化的ITF及间冰期温跃层得以强化的ITF,验证了ITF在印度洋传输具有连续性。将暖池中心区与东经90°海岭表层水温对比发现,冰期时虽然暖池的范围收缩,但由于表层ITF强化,将暖水输入东印度洋,致使二者温差减小;间冰期时,虽然暖池范围扩张,但由于次表层冷的ITF强化,将冷水输入东印度洋,致使二者温差反而增大。进一步验证了ITF在印—太平洋区热传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