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太湖流域是我国十大重点流域之一,其治污历史是我国流域治理的典型样本,是我国流域治理历史的一个缩影,充分反映了我国逐步深化认识流域治理的进程。目前学界关于太湖治污的研究集中于其污染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治理策略及治理绩效评估等几个方面。就理论选择而言,目前太湖流域治理的研究主要以产权理论、博弈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理论为主。随着复杂性科学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复杂性科学从不同侧面和维度为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研究将太湖流域治理看作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通过对太湖治污历史的回顾,发现太湖治污中存在明显的“短期效果显著,长期效果不显”现象,太湖流域水污染可持续治理是太湖治污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借用约翰?H?霍兰所提出的“粘着”模型中“选择性粘着—交互域—自由主体”三位一体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思路,认为:“选择性粘着”机制描述了单个主体生长形成多主体聚集体的过程;“交互域机制”明确了各主体在复杂环境中的交互边界并解决了主体间跨域交互的问题;“自由主体”机制描述了系统内外部交互以及系统内主体新城代谢的规则。本研究以2000年和2007年两次太湖“蓝藻事件”,将太湖治污的历史划分成“零点行动”后的“行政执法”阶段;2000年“蓝藻事件”后的“工程技术”治理阶段;2007年“蓝藻事件”以来的“综合治理”阶段。通过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太湖流域可持续治理的障碍主要有太湖流域内产业同质化;太湖流域治理结构碎片化;社会组织、公众、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参与边缘化等三个方面。通过深层次分析发现“条块分割”的治理结构、地方政府间的恶性行政竞争和运动式的治理模式是影响太湖流域不可持续治理的深层原因。最后,本研究认为要实现太湖流域可持续治理首先要实现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的有机融合;其次是加快完善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再次是探索建立“斜向”层次的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