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20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司开始出现,职业经理人制度逐步流行起来。许多公司内部出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的现象。20世纪30年代后,管理层持股被当作解决“两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开始被国外学者关注和研究。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团队生产理论等都对管理层持股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管理层持股本质来说,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是公司股东通过出让一部分的剩余索取权给管理层人员,使得其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更加尽职尽责的工作。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管理层持股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企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被广泛地运用在公司治理当中。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管理层持股发展起步较晚,最早的管理层持股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国企股份制改革,以“内部职工股”的形式出现的,之后伴随着股权激励的探索而不断完善。2005年底,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启动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推出,我国管理层持股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总的来说,我国2005年以前的管理层持股水平很低,管理层持股的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经过接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已有超过一半的A股上市公司存在管理层持股,且管理层平均持股比例已达10%左右,管理层持股在我国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管理层持股被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的同时,我国许多学者也对管理层持股及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我国已有的相关文献大多是以2005年之前的管理层持股为研究对象,那时我国的管理层持股发展水平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与发展现状有所不同。另外,不同行业的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可能不同。在现有研究中,虽然已经有一些学者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行业差异做出了验证,但对于到底有哪些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却较少有研究涉及。本文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首先,本文梳理了管理层持股的相关理论,并对过往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文献综述,本文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 接着,本文回顾了我国管理层持股的发展历程,并对管理层持股的现状做了统计分析。由于2005年底我国全面开启了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层持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本文以2006年为时间起点,对2006-2014年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2006-2014年A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无论在普及程度方面,还是在持股水平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经过接近十年的发展,A股上市公司中存在管理层持股的公司比重从2006年的20.69%提高至2014年的52.53%;管理层的平均持股比例也从2006年的0.19%提高至2014年的9.47%。同时,不同行业的管理层持股水平差异较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卫生和社会服务业三个行业的管理层持股整体水平最高,而综合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房地产业四个行业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然后,本文收集整理了2006-2014年1051家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一次线性模型和二次、三次非线性模型,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整体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二部分将样本按行业分类,对不同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行业差异。实证结果发现: (1)A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整体存在显著的“倒U型”二次方非线性相关关系,拐点对应的管理层持股比例为14.79%,即管理层持股比例低于14.79%时,管理层持股能够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而管理层持股比例高于14.79%时,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将导致公司绩效的下降。这个结论说明了“管理者防御”作用在我国同样存在。由于大约七成的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未达到拐点的比例14.79%,因此A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总体水平还可以继续提高,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 (2)不同行业的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不同。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公司的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相关关系,拐点对应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分别为17.19%和12.51%。房地产业的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而电力、热力及生产和供应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行业的竞争程度与知识密集程度将影响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程度越强,知识密集程度越高,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就越显著,即管理层持股的作用更加明显。 最后,本文针对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1)坚持政策导向,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持股的整体水平;(2)充分考虑管理层持股的行业特性,更好地发挥管理层持股的激励作用;(3)培育健康有效的资本市场,完善管理层持股的外部环境;(4)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合理设计股权激励方案;(5)建设成熟的经理人市场,完善经理人的选拔机制。 总体而言,本文做出了以下贡献: (1)2005年底,我国全面开启了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和管理层持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以2006年为时间起点,使用A股上市公司2006-2014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2)本文对A股上市公司2006-2014年管理层持股的整体和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分别做了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对我国管理层持股的最新发展情况做了较清楚的展示。 (3)本文针对过往研究主要只涉及我国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整体关系的情况,进一步做了分行业实证研究,得出了各个行业的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特有关系,并验证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知识密集程度会影响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研究做出了补充。 由于学识、能力有限,加上一些条件的制约,本文同样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可作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1)在历史回顾的过程中,本文发现管理层持股的来源有多种,如内部职工股、管理层收购、股权激励等。由于时间及数据的可得性有限,本文未能区分管理层持股的来源,分别研究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2)本文将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然而,每个管理层人员所追求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本文在这点上未能做到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