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既是食品消费大国,也是食品生产大国。食品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国民素质,影响着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多年来,中国的食品制造业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壮大的状态中,然而,中国食品制造业的发展更多是总量上的不断增加,而较少依靠技术效率上的进步来促进发展和质量的提升。中国食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的提升,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来促进中国食品制造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食品制造业现有的技术效率居于何种水平?技术无效区域与技术有效区域之间的差距及原因何在?这些重要的问题正是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借助大量的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和日益广泛应用的技术效率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国食品制造业发展状况进行描述,总结中国食品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对中国省域食品制造业经营效率(技术效率)进行测算、评价,并进行区域技术效率差异性比较分析和差异性成因分析,最后,提出促进中国省域食品制造业经营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通过对现有食品行业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指出本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本研究的切入点,即从食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经营效率)视角来考察和分析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问题。2、基于2002~2007年6年的中国食品制造业的基本统计数据,通过对中国食品制造业经营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中国食品制造业经营总体状况呈现出的基本特征: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和劳动的密集度继续提升;销售收入增长迅速;成本费用占比总体增加;盈利情况有所好转;行业投资增速有所减缓。3、同样基于2002-2007年6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综合地评价中国省域食品制造业经营技术效率,并进行区域比较分析。一、平均技术效率。2002-2007年期间我国食品制造业的平均技术效率呈现W曲线波动变化,先由2002年的0.885下降至2003年的0.859,2004年又上升至0.888,接着再下降到2005年的0.860,之后一直上升至2007年的0.902。平均技术效率值呈现波动趋势,表明我国食品制造业的经营水平还不是很稳定。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大地区,技术效率差距并不大。二、纯技术效率。2002-2007年期间,中国食品制造业纯技术效率的变动趋势跟技术效率的变动趋势也是呈现W曲线上下波动,先由2002年的0.900下降至2003年的0.888,2004年又上升至0.902,接着再下降到2005年的0.885,之后一直上升至2007年的0.922。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趋势一致,表明我国食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食品制造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即投入要素资源配置比例的优化程度的影响。因此,要提升我国食品制造业的经营效率,首先应当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方面着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大地区,纯技术效率差距也不大。三、规模效率。2002-2007年期间我国食品制造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省份大致8-15个之间,我国食品制造业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省份在2002年、2003年和2005年均为6个,而在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则都为14个,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省份大致4-8个之间。东部地区食品制造业大体呈现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降趋势,对于中部和西部,由于其食品制造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它们大部分(中部为52.78%,西部为54.55%)的生产经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扩大经营规模,将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带给他们的效用;东北地区的食品制造业则大多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状态,这一比例高达44.44%,表明东北地区应该稳定当前食品制造业的经营规模的基础上,适度的扩大。4、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提出提升中国食品制造业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整合食品制造业企业的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我国食品制造业的整体布局;继续支持东部优质食品制造企业,鼓励保持其经营规模不变,此外,淘汰掉一批生产力低下的企业,或者缩小其经营规模;大力扶持中西部新兴的食品制造企业,鼓励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东北地区食品制造业的老牌食品加工区的优势,适当扩大当地企业的经营规模;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我国食品制造业;东部地区主要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发挥农业资源(原材料)丰富,劳动力充裕;东北地区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产业技术革新;加强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提高技术进步在食品制造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优化食品制造企业组织结构,提高生产集中度,努力打造出一批优质的食品制造业龙头企业。